看完《黄金时代》,内心积聚了太多谜题,于是开始翻各种影评、文献,又迫不及待地看完《萧红》。两部电影讲述的是同一个人物,却用了完全不同的拍摄手法,也很容易读出不同导演和编剧各自的诠释及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并不能完全客观地展示历史人物,因为我们不可能和他们经历相同的人生。只能从他的作品里或其他相熟人的口中感知他的零星片段。就连这些片段,也不一定多么真实。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独特的理解,即便他努力使每一句话都尽可能靠近客观,也不免会掺杂个人感情。两部影片我说不清更偏爱哪一部,但看完后心情是相同的,郁结难舒。萧红的书,以前没有读过,因了这两部电影,内心开始骚动,想立刻全部买来一一拜读。鲁迅先生说,萧红注定会取代丁玲,就像丁玲注定取代冰心。他欣赏并竭尽全力帮助萧红,是因为她与生俱来的才华,是因为她深谙苦难和困苦,是因为她对写作的专一和执拗。在日军大肆侵华,封建社会衰落,民众意识觉醒的大背景下,她为了追求爱和自由,一生都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贫穷、背叛、病痛轮番折磨着她,令她身心俱疲,就像被炮火轰炸过的城市,满目疮痍。支撑她一步步走下去的,唯有写作。是写作给予了她能量和勇气,也正因为写作,使她在战火连天的年月里,成就了独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漫漫离索路,
片片欢情薄。
皑皑陌上雪,
萧萧烟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