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解读与补充》(36)
《科学能证真吗?》
人们终于知道了,科学是一路证伪而来,证伪成了科学的强大动力。这倒不荒谬,科学理论的目的与性质致使科学只能证伪,如果哪位科学家在现有的理论方向上证了真,那他一定是伪科学家。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科学的前进方向和道路上没有真,无真可证,科学就只能证伪。最致命的是,我们只能不断地使用伪道理,过着用所有的伪道理构成的伪生活。这看似荒诞的逻辑,却正是我们奉行的科学逻辑。
科学只能证伪,这是不可辩驳的事实,而每一次重大的证伪,都是科学取得突破性发展的依据。人们肯定要问,为什么只有伪没有真?这个问题才是关键。首先回答,客观存在有真吗?没有,因为我们无法证明客观之真。既然这样,以客观存在为前提的科学怎样证真?我们只能找到并证明更准确、更大范围、更长时间能解释存在的认识与方法。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我们所有的理论和方法都只能力图具有上述性质。什么是真?就是有其不变的认识与方法,只有做客观的想象才有这种“真”的存在,只有在客观逻辑的模式中才有“真”的存在。因为客观存在就是由绝对的真实构成的,即便我们无法证明客观存在的存在,但我们毫不犹豫地认可了客观逻辑即客观道理的存在,其后果就是,我们竭力用尽所有的科学方法,也不能证明真实不变的存在。因此科学的一切命题都只能证伪,因为“真”并不存在,也从来没有存在过。无论证伪之举是科学的智慧还是科学的无奈,无论科学的证伪对人类起到什么作用,在感知论问世之后,在科学接受了感知理论之后,科学便从此改变方向,不证伪了,科学开始证真。
科学证伪是在证什么?证客观存在;科学证真是在证什么?证感知存在。客观存在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感知存在我们十分清楚是什么。能够确切的重复的以科学证明的感知事实就是“真”,就是人类的感知之真。我们依据什么来生活?我们依据什么来感知事物?就得依赖科学的认识和方法,这些认识和方法的检验标准就是人们的感知实践,这才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原有的客观存在中,实践是无法检验真理的,因为实践的目的不明,实践的方式、方法、目的都会影响到结果,当然就无法检验出真理,也从未检验出一条真理来。而感知存在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良好的感知效果,所以,达到尽可能良好的感知效果的理论就是真理。理论的真理度与人的感知价值成正比,感知价值越高的认识与方法就越是真理,反之真理度就越低,这才真正实现了:感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科学证真给了科学不同的使命,科学以人的感知需求为目的,尽其力找到实现感知目的的理论与方法。衡量这些理论与方法有了一个确定的标准,就是实现事物的感知价值,为人类的感知需要服务。在这个确定不变的前提下,科学研究与科学技术就不再盲目的去追求无法检验的客观真理,转而追求不断得到人们感知证实的感知真理。科学在人类探索感知自然,特别在探索人的感知规律,在事物与感知的衔接与契合方面将大有作为。最重要的是科学不断求真,而人们的感知实践又在不断验真,一切事物的变化对于感知实践都具有真实的价值,而科学则最大程度地开发出这种价值。当我们取消了那个不可企及的客观之真以后,科学证真的作用就超过了证伪,并且,无论是证真还是证伪,科学的目的已经非常明确,就是服务于人类的感知目的。
同样的命题,客观为前提就只能证伪,因为客观之真并不存在。而如果以感知为前提,立即就可以检验出它的正确性,它达成的感知效果就足以证明自己。这种改变使得科学从务虚转向务实,从面朝虚无的绝对真理转向面向感知的相对真理,从无人的科学转为有人的科学,从绝对于客观的科学思维转向相对于人的科学思维,从客观事物的无限性转向感知事物的有限性……这一转变,许多悖论立即消失,许多永远无解的命题不再成立,许多取舍不定的选择有了定义的依据,许多原有的结论将被推翻,许多被忽略的问题被列入命题,许多原来无解的问题一朝解开。科学转向为证真是一次科学的大洗牌,其标志就是,科学的应用性大幅度提高,科学方法才名符其实的成为服务于人的有效方法。
注:本文节选自:京东、淘宝电子书:《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