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
可以说,没有长沙之辱,就没有曾国藩后半生的功名事业。这一次挫而后奋的成功,给了曾国藩一次印象极深的自我教育,更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性格特点。从这次经验中,曾国藩领悟到,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这构成了曾国藩生命经验中最核心的部分。几十年后,他还在家书中教育儿子说:“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百端拂逆之时,亦只有逆来顺受之法”。“所谓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真处逆境之良法也。”
收获与感悟: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有人扔来烂泥巴,正好种朵金莲花。
曾国藩反思到,在官场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脸肿,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收获与感悟:“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人最可贵的品质是自省。
经过反复回忆,他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致命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收获与感悟: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总结生平,曾国藩多次说挫折是他长进的动力,因此鼓励他弟弟在遭遇挫折之际咬紧牙关,不屈不挠,化被动为主动,以扩展心胸,增长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