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幸福?
今天的课绕了一圈,学霸猫借赫拉利的话说,我们所有关于“幸福”的东西,都在于我们自己怎么给我们自己讲故事——生活本身这个故事。
同样一件外在的事请,我们的感受如何,其实决定于我们要怎么给自己讲这个故事(ABC模型里的那个Bridge——我们怎么翻译外界的信息)——听起来有点鸡汤味。
回到开始,为什么我们会问“什么是幸福”呢?
是因为我们听说了有一种叫做幸福的东西,而在自己身上检查有没有这个东西?在此悖论出现了:当我们在讨论什么是“幸福”和“不幸福”这两个概念的时候(二者被同时定义),我们就已经不在真正的幸福里面了;而是被概念,被这个关于幸福的故事框住。真正的那个框,那个边界,那个障碍,甚至不是“到底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而是产生这个问题的思维、这套落后的系统本身。
小王子说:“当我们开始寻找,我们就已经失去。”
思维的框是什么?
是语言的边界:二元对立,概念的局限,打标签,是逻辑跟自己玩游戏。
对幸福的定义,让人限于这个逻辑游戏的开关:我要么幸福,要么不幸福——自动让自己受限于某一种模式,某一个特定行为,某一个特定的状态,某一根模糊又精确的边界之中;思维自动绕着那个开关来回倒腾,情绪起起伏伏。不好的标签本来就让人难受;好标签,又觉得自己配不上,亚历山大,害怕失去。为了还没有的去焦虑,有了又害怕会失去。两边都是陷阱。
听说那么多金光闪闪的人都有冒充者综合征,也是心里感到一阵宽慰(鸡汤好喝!)。那些别人口中很厉害的人,和这样曾经强蛮要求自己成为很厉害的人的我,绕不开的是同一座围城。
思维给我们讲的故事是,非黑即白,只能选其一。
然而,真实的世界却是2的16次方灰阶。
思维的悖论怎么破?
用刘丰老师的话/Z点思维来说,思维提出的问题,是思维在语言逻辑这个维度里固有的问题,只有上升到更高一个维度才能解决。只有提升自己意识的自由度,退一步到更大的空间里,才能够自由地选择。
好和不好的判断本身,并不重要:不好我能怎么样了嘛?好了我就能不继续做事了嘛?一切都会变化,停留在判断上,只能把自己绑着。孔子说,毋必,毋意,毋固,毋我——全是思维的障。靠信念,靠意识,靠智慧,都好,总之是所有的东西,我都会接住。我不再用虚假的思考来逃避自己身上的真实。我不再妄想停留在某一点。“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接触心理学的几年里有一个模糊的感觉:几乎所有让人产生心理“问题”(这个说法本身也是局限的)的根源,都是不知道谁给我们糅合出来的那个故事,那个Bridge,跟现实错层得太严重了。我能回想起某些人,他们的生活就是履行某一套规则甚至程序(他们自说自话的故事),明明和世界格格不入,却困在里面走不出来。我们的思维结构只是落后得更深层了,因为我们就是一群小猴子,“走在高速公路上的原始人”。
现代人的困境是,我们可以讲的故事更复杂了,我们的思维拓展了,我们的知识更多了,根本停不下来问:好,还是不好?不确定性是世界的混沌本质,面对不确定的直接反应却是杏仁核起火:恐惧。我们到底是在用语言描述现实的东西,还是在合理化放弃想要而不敢争取的东西、想做而没做好准备的事情?
打商量是本性,也是头脑自身的保护机制。大多数人的理性本身只是个幌子,里面还是杏仁核。
Bug练习之后,我能联想起许许多多看过的文章很类似的问题。
一个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有钱的?
一个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可以觉得自己足够牛逼了,不用再得到别人承认了?
一个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可以说自己准备好了,可以开始真正投入生活了?
……什么时候可以找女朋友了?
……
可怕的是,陷在问题、思维的僵局里面的时候,我并没有真正做事,也没有提升一点认知。刘丰老师的一句话特别中肯:选择去做,和选择不做,对于我们的内在成长来说,都是一道好题。
我觉得,对不确定性恐慌,还是来自向外求,把自己拱手交出去了。对我而言很有意思的一个事情是,多数人信奉的是,如果没有外在的约束、没有语言的框架、没有胡萝卜和大棒,我们都倾向于向下走(所以我们归因、找借口、打商量)。可是老子相信的事,爱默生相信的事,刘丰老师相信的事,却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完全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全心全意地生活,就一定会往高处走,会提高自己的人性,找到更高维的自由——因为每个人都“本自具足”、“自性圆满”;外界的烟雨都只是浮云,真正生出智慧的种子扎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
所有类似这些知乎上的问题,好不好,有什么意义,未来会怎样,跟我要不要做这事儿,其实本质上并没什么关系。
——“这事儿不对/不好”“你怎么知道的?”“别人说的”——听着就很辣鸡好吧。
给自己换一个故事讲,怎么做呢?
活在全然的当下(脑中的声音: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活在当下,和被困在当下有什么区别吗?有,被困在当下的人是被眼前(欲望、恐慌、琐事)所局限住的人,他摆脱不开眼前的维度;而这些情绪的产生往往是来自思维的障:因为我不够好(所以眼前努力)、我做的事不对(很难受,继续喝酒)
而我只是真实地去行动,真实地感受,带着更大的觉知;时时检查自己,什么时候又掉进思维的陷进里面,被自动驾驶了。
我也不再尝试用外界的东西定义自己,不去设一个个套,让自己钻进去。我所做的事情,我所处的生活,我的整个自我,都全然地与自己同在。“生活的意义在生活本身”“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问题的消除”这种事情都不要去想了。I do. I love. I just am. 我只是去生活,只是去行动,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命体验。
我特别感激一件事情,是我父亲在这几年一直在给我提醒,说,你这辈子不要用某一个角色限定自己,建筑师也好,做什么也好,你就是你,这辈子最重要的事情是成为你自己。
任性就任性吧——“管你的,老子就是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