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害怕冷场。
跟慢先生对话是一种折磨。其话少,语速慢,经常我说了好几句,他也不接话,于是,我开始变得很尴尬,只好接着往下说,填补冷场的空白,又担心哪里说错了,着急用更多的话加以重复解释,越讲越多,最后我说了十句,他才说一句。
有意思的是,跟另外一位快先生聊天却截然相反,他说话跟竹筒倒豆子似的,话语一串接一串往外蹦,思维也跳跃发散得特别快,往往他说了十句,我一句也接不上!
这两种迥异的对话风格都令我颇为难受,我开始琢磨一番。
有的人发言语速很快,每分钟陈述的词汇量可达几百个,而有的人发言不急不缓,慢条斯理。哪种发言的效果更好?一定是那个语速快的人吗,因为他可以在单位时间内传达更多的信息量?不一定。虽然他传达的相对信息量大,但并不意味着信息含金量高。他可能使用多个相似的词汇表达同一个意思,用排比句式来强调,或者用不同的方法来论证同一个观点,但抽掉这些形式上的水分后,干货不多。这类发言者具有激情型人格,他的表达方式属于激情型。
人们往往容易被高调的外在形式所迷惑,滔滔不绝的外在被视为有才,有内涵,而谨言的人因为低调不被看好。
我一度非常羡慕激情型发言风格,能够侃侃而谈是职场多么可贵的一种能力!我也一度以为成功人士应该都是这种风格。依我八年的职场经验,在中层领导选拔层面,语速快的人比较占优势。我曾经及现任的直属领导都是这种类型,应该可以印证我的推断。
慢先生的出现,让我对以往的想法打了个问号。
语速慢,信息传达量貌似较少的人,不会轻易抛出观点,一旦抛出来,那一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他不会运用哗众取宠的排比,夸张等表述方式,有的只是缜密,精炼的事实陈述。因为对自己的论点胸有成竹,所以也不会依赖华丽的辞藻去说服别人。他的发言具有更大的含金量,他的发言风格属于冷静,缜密型。
到了职场的更高层次,比如总裁,合伙人级别,往往都是冷静型风格。层次越高,内容的重要性越高。真正有深度的论点,不需要假借外在形式来增加力度,比如更快的语速,更丰富的词汇。
演讲技巧中有一条就是恰当运用冷场和沉默。对经常需要在公众场合发言的人来说,冷场是塑造其公众影响力的一大利器。
此处无声胜有声。大声若噤。
从发言风格到行事风格,道理如出一辙。看起来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人,并不一定比慢条斯理的人做得多,做得好。前者貌似永远都处于火拼的状态,但可能会走弯路。后者看似慢,但他走的每一步都踏实,稳重。
匆匆赶路的,不一定最先到达终点。一辈子的路很长,何不从容一些,不要那么在乎一时的落后。人生的前半程,匆忙上路也许会赢得先机,但到后半程,深度重要过速度,智慧的缓行胜过肤浅的疾驰。
如果我当年能够悟出这个道理,就不会在初入社会时那么焦虑了。当年的我,为自己没有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而苦闷,为在收入上落后于同学感到痛苦。虽然所有的差距与落后,渐渐在后面几年补上了,但心境的创伤不可弥补。
一番思考后,回到篇首,慢先生的寡言慢语,可能源自他的缜密,冷静型人格。他的冷场并无恶意,我需要接受,甚至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