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解读的《资治通鉴》有毒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二辑到家,我看着它的体积,抽了一口凉气,哪怕书友们把它当成了香饽饽。

我一直想读《资治通鉴》,但内在有重重阻碍。因为外在助缘,10万人都在追的熊逸版《资治通鉴》终于我让下定了决心:熊老师都写出来了,我还有理由不读吗?

拆开“大家伙”一看,是9本不厚不薄的书。我一下子轻松多了。他帮读者把“大象”拆开了,哪怕一天读一本,9天也能够将其读完。至于《资治通鉴》是个什么味儿?我先不去揣度。

熊老师用258个问题,把几百年的历史串在一起,如电视剧一样引人入胜。尤其是他的七把刀给人的印象极深:追本溯源,竭泽而渔,跟进学术前沿,知人论世,思想史,古代意识,现代意识。

同样写史,同样的讲故事,熊逸与当年明月截然不同,不同就不同在知人论世上。

当年明月是带着大家,走进明朝风云人物的心里,解剖面临抉择时的内心独白,告诉我们,人生是怎样度过的。

熊逸是带着大家,着力的去还原真相,把历史的规律抽出来给大家看。同样是面临抉择,将推动抉择的背后力量展示出来,告诉我们,事件是怎样客观发展的。在细节里抽丝剥茧的人,比在脉络里大浪淘沙的人,更有质感。

为什么好多人看不进原版的《资治通鉴》,却偏爱熊毅版的《资治通鉴》,原因就在这里吧。熊老师说过:有时我会觉得一个个的学科就像是一座座的大陆,而我的航船要比麦哲伦的航船快上不知多少倍。我一直不曾被“专业训练”固定为某一座大陆上的土著民,我没有故乡,没有国籍,没有户口本和身份证。

他成了许多人心中的谜:他是个隐者,他有点社交恐惧症,他不合时宜,他爱书如命,他的生活需求低得令人无法相信,他的推理逻辑强大得很……

他在《纸上卧游记》中说:我的书就是我的一枚枚浆果,我在漫长的日子里除了慢悠悠地吞噬它们之外,除了不时给报纸、杂志写点稿子以维持基本生活之外,除了在虚拟世界里和狐朋狗友聊聊天之外,除了偶尔接待几个老朋友之外,几乎不做其他的事情。

还有一段话让人反省:他们不曾认真地了解我,只是把心理学所谓的刻板印象直接套在我的身上,认为像我这样一宅到底的底层分子一定是郁郁寡欢的。他们认为,我没有房,没有车,没有正经工作,没有固定收入,没有女友,存款从没超过一万元,所以我一定得是牢骚不断、郁闷不止的。只有和我接触的时间长了,才能看到我身上那不可救药的乐天主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熊老师用细阅读和强写作把自己“镇住”,但他的心永远在逍遥游。他的才华,见识、博学与极简主义,无不构成博大精深的“熊逸”。

我看了《资治通鉴熊逸版》的第1、第2本书之后,真想一夜看尽余下的7本书。

对历史不感冒的人,竟然也会疯狂一下?难怪有的书友通宵达旦地阅读它呢! 它还真有毒!以前是人人都怕的鉴毒,现在是人人都爱的逸毒。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