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道大家听到这样的新闻没有,“大学生2天跨3省旅游”,“30小时往返1300公里游6个景点”,“凌晨1点的西安站挤满大学生”…
作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有热心网友对于此类旅行方式进行了二次阐述,白天“暴走”,晚上赶路,以最少的时间和金钱打卡尽量多的景点,不浪费一分一秒,旅行结束后也没有任何缓冲,立即投入到原本的工作求学生活中。
这就是盛行于年轻人之间的新型旅行方式,特种兵式旅游。
特种兵式旅游是年轻游客中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即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费用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
简要概括就是没钱,没闲但精力旺盛的人是特种兵式旅游的主要践行主体,主要受众就是大学生群体。
每次看到这类新闻时,不禁感叹,“走马花”式旅游真的好吗?似乎没有额外的时间留给我们去好好体悟当地的人情风味,只能说我来过,留下一张照片就草草了事。
真实情况何如?
作为一名误打误撞闯入“特种兵式旅游”大军的小伙,有必要来聊一聊。
自从倒数着日子过生活,一想到研究生生涯马上要结束了,我与这座城的缘分也就到尽头了,要是这三年一直宅在学校里,不光憋屈,还负了北国的大好风光。
立刻,现在,出发。
好早之前就逛了中央大街,看了圣索菲亚大教堂…这些热门的旅游景点,可总感觉不是那么回事。
为何会生出这种想法呢?
前面也说了,逛的是热门景点,问题也恰恰出在这。不论哪个地方的热门景点,游客总多于当地人,一旦有了热度加持,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总感觉变了味儿。
我们还是跟着熟悉的人聊着熟悉的话题,唯一与当地关联的就是在地标建筑旁留下合影,顺带品尝一下当地美食,发个朋友圈证明我来过,任务也就完成了。
在这里需要引入两个概念,旅游与旅行。
旅游和旅游在形式上其实没有大的区别,都是出去玩,看世界。硬要列出一个衡量标准的话,就是是否被游客化,具体来看:
旅游侧重于“游”,游玩,游逛,游乐…旅游是一个消遣的过程,将景区和景点作为目地的,以最快且便捷的方式到达,而后通过花钱来享受衣食住行上的带来的快感。
旅行侧重于“行”,行走、独行、苦行…旅行是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没有那么强的目的性,更多的是一种随遇而安的状态。旅行是通过放慢步调去与陌生的环境相遇并获取新知。
当然,不论是选择旅游和旅行都无可厚非,旅游不失为高压环境下的人们缓解焦虑、放松心情的好方式,可要是想通过出行,产生点私已的感悟,那还是推荐旅行。
这次,我选择了独行。我喜欢漫无目的的闲逛,甚至是来到某处不知道的地界发会呆儿,不用急着去赶路,更不用隐藏内心的渴求。
去哪里呢?倒成了个难题。这个地方既没有被游客化,同时还得具有当地特色,能够窥见多数当地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思来想去,非早市和菜市场莫属了。
赶了个大早,去了当地人钟爱的红砖街早市,本想紧接着去道里菜市场,可顺着中央大街,不受控制般的来到了防洪纪念塔。
沿着松花江畔又被中东铁路桥吸引了去,漫步到铁路桥的尽头又看到了哈尔滨大剧院。诺大的海螺式建筑,奈何当日没啥大的活动。
一提到哈尔滨大剧院,很难不记起群力外滩的音乐广场,随之又想到了每到新年之际,音乐广场那个爆火的雪人。是的,你没猜错,我又赶忙去了音乐广场,结果相必也猜到了,雪人肯定是没有了,好在总体的建筑确实不赖。
驻足良久,前往此行的最后一个目的地,中华巴洛克风情街。一下车,没跟着导航走,反倒顺着人群来到了古玩市场,临走前又被引入了花鸟虫鱼市场,还在松花江畔看了江鸥。
从早上5点动身,这趟旅行共花了将近13个小时,本来只计划逛三个旅游景点的,一不小心刷了将近十个景点,几乎囊括了哈尔滨所有著名的景区。
到头来,我的哈尔滨放松行,反倒也混入了特种兵之列,哈哈哈。好在,有在认真记录,用心体悟,明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哈尔滨的美景与美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