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们聊起为什么现在养育一个孩子比以前父辈们养育我们还要累,并且在如此精心照料下反而出现了更多的问题。反思后,我们发觉可能正是我们的这份精细,让孩子失去了磨练自身能力的机会。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操作呢?作者给出了一套制定行动纲领:
1.让孩子自己选择。
尽可能地给孩子做决策的机会,并在你替他做决定时征询他的意见。这里要注意,在合理的范围内给予孩子选择权,但不要给了选择权却又打压他。
我的思考:好比今天带孩子去超市,跟孩子说你可以挑一个东西。可是孩子不管挑什么,家长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那么这就不是给选择权。给选择权就是不管他今天挑的是薯片还是冰棒,心里虽然不认同,但还是要接受。
当然,有些父母觉得这样多不健康呀,那么你可以在给予孩子选择权里加上范围:今天你可以决定挑哪一种口味的酸奶。也就是在你能接受的范围给给予孩子选择权。
2.做旁观式家长。
不要急着替孩子解决问题,给他机会自己应对。尽可能让现实结果教训他,而不是你。
我的思考:在这点上也是我需要努力去克服的,尽量地沉住气旁观。这点上我做得不够,总是忍不住给出自己的意见和方法。3.让孩子形成自己的观点。
让他给出自己的解释并说说为什么会这么想。不必认同他的观点,但要尊重他独立思考的权利。不要强迫孩子以你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我的思考: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的观点也不过是在当下环境中思考的产物,难道自己的思考就一定是对的吗?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应抱有不断学习的心,孩子也有可能是我们的老师。4.允许孩子提出反对意见。
耐心听取孩子的反对意见。他不想并不意味着肯定不去,有时他只是发泄心里的不满。切记,不要与他争辩,而是帮助他把情绪抒发出来,可能他感觉舒服了,进而也就愿意配合了。
我的思考:有一次我要求女儿下楼打羽毛球,但是她极其不愿意,于是我就强迫她必须下楼。结果就是我打,她不接,只是不断地发球给我,类似于非暴力不配合,后来我意识到强迫不会有好结果,我就让她回去了。
过了二十来分钟后,她打电话给我说她生完气了,现在又想打球了,我正想开口教训她,但头脑里有个声音提示我:不要说教。于是,我什么也没说,那天下午我们打了一场很愉快的羽毛球。
所以,有时当孩子不愿意的时候,别太着急去说教、强迫、讲道理,给孩子一点时间把坏情绪抒解出来,想通了她就愿意配合了。5.做脚手架,不做高楼。
给孩子提供恰够他成功的支持,甚至少一点也没关系,让出空间由他自谋手段。请谨记,这是他自己的建筑,不是你的。
结语
如果因为担心孩子因做错而事无巨细地管理他的生活,这相当于变相告诉他,他无法独立做事。同时,还强化了他对家长的依附。最终的代价是,孩子想让自己更有力量,但又没有机会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感,最终在挣扎中放弃挣扎、放弃努力。这都不是做为家长想要得到的结果。
守护住彼此的边界,是我们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将我们的担心转化为最美好的祝愿。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