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
《阳货》26章,介绍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对仁的进一步解释,并有关于为父母守丧三年问题,也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细读原文,探索规律,还原真实的社会认知。
【原文】(17.1)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通译】
阳虎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孔子打听到阳虎不在家时,往阳虎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虎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阳虎问:“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虎问:“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虎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就去做官吧。”
【学究】
阳虎是季氏的家臣,想邀请孔子出来做官治理国家,孔子却避而不见。阳虎知道孔子是礼仪之君,便送他一只熟小猪,相信孔子一定会来还礼的,于是就在孔子来回礼的路上等着,终于见到了孔子。
阳虎就直截了当触动孔子内心的脆弱一面,置孔子于不仁不义中,于是孔子就答应出来做官了。阳虎欲擒故纵的手法的确高明。
生活中与人打交道就要明确对方要什么和不要什么,触及其核心的需求点和无法回避的为难点,这样的交流才能彻底成交。当然一定要给对方有台阶下,不仅维护其面子,也展示其实力,便是共赢的结果。
【原文】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通译】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学究】
这是一句无人不知的名句。每个人天性并没有多大差别,但后天的环境是改变人习惯的最重要因素。孔子在这一点的洞察力非凡。
一对双胞胎,生下来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成长,因为不同地方的文化,教育,环境,机会都不一样,成年之后就会出现千差万别。
这一点在佛教禅宗里有透彻的见地,如六组所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就是告诉天下所有人的本性并未区别,只是因为缘分不一样,所呈现的现象不一样。
人有无限宝藏,开发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也就是不同习惯导致结果自然就不一样。
【原文】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通译】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学究】
孔子这里所说上知和下愚是指人的根器,也就是告诉大家一个人生下来这样的先天智慧是无法更改的。但不能更改先天的特质,可以通过后天的习惯来改变,这和上一章互为关联和延续。
我们不需要去责怪这种先天的东西,那是人自己无法控制的,既然无法控制的东西我们又何必去计较呢?唯有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努力,依然可以超越先天的不足。
很多北京人考北大自然条件优越,但不是外地人就考不上北大。你不是北京户口,没有办法获得地域的优越,但外地的人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越那种地域的界线。孔子告诉大家,人只做可为之事,不需要去哀叹不可为的定数。不变的是定数,成就的是变数。变数才是生命中最精彩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