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的一个人说:人生中有很多遗憾,但是没必要提,遗憾就遗憾,过去就好了。问他有没有痛苦的回忆?他说没有,因为是我最后选择了它。
不要扒开伤口给别人看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痛失爱子后,逢人便讲这段痛苦的经历,逢人便诉说如果当初自己怎么样,就不会导致这种结局。听众们都是什么反应?起初听到,都会同情她、安慰她,后来听多了,就笑话她、鄙视她,甚至都不再想倾听任何一句。
鲁迅真的是心理学社会学大师,把人性剖析的太透彻了,当你抱怨频繁或者因为一件事反复纠结反复跟人诉说的时候,有没有觉得自己像祥林嫂?那个没有什么社会阅历,没有什么文化底蕴,劝不了自己,也放不开手脚,像不像无助时候的你?
别人稍微关心你一下,你就对人家掏心掏肺,看不出来对方是逢场作戏,安慰你的说辞也是应付几句的场面话,如果对方无聊,兴许还会打着关心你的名义窥探你的隐私,当你毫无保留把伤口揭开给人看,你已经失去了独立的人格,长此以往,你甚至会依赖这个看你伤口的人,你觉得好像他可以给你疗伤,却根本没有意识到,很多伤口都要靠自愈。
你的生活都是自己的选择
看到一个求助帖,说自己决定上全日制本科了,跟她一起打工的姐妹说,函授也是可以的,还不耽误挣钱,你去学习有什么用,两年时候还不如积攒一些社会阅历。于是她又开始动摇,求助大家到底要不要上全日制。
果然是圈子不同,考虑问题的视野就不同。记得有个同学跟我说:他单位的老同事对自己的生活特别满意,还给他传授一些自己的心得之类的,我说那不是很好嘛?同学说,老同事像个井底之蛙,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沾沾自喜,也不看看别人的生活怎么过的,他的生活可不是自己想要的,如果听了他的经验,自己也只能碌碌无为的过。
当时年少轻狂,觉得同学有点太自大了,还看不上老一辈的经验教训,如今想起来,虽然他话难听了点,但确实是这个道理。一个问题去问不同的人,就会得到不同的回答,而这个回答肯定是建立在他自身的阅历和视野、经济基础之上的。
生活怎么过,就看自己怎么选,该奋斗的阶段你选择了安逸,就不要怪路越走越窄;选择了拼搏,就不要喊累……
没有人会拯救你,只有你自己
“我的白马王子,一定是个盖世英雄,他会踩着七彩祥云来接我。”满屏的粉红色泡泡,还有那些几乎千篇一律的霸道总裁文,都是一个草包遇上了各方面都顶级优秀的他,他拯救她于水火之中,她一无所有,但是他还是疯狂的爱她。这种爽文都知道是假的,但点击量还特别高,看着超级爽,看这个逃避现实的敲打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然而,真的会有这样一个人出现吗?不会的,这个人永远不会来,也永远不存在。人之所以会幻想和渴望有人来拯救自己,还是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想有人为自己遮风挡雨,但是靠人人会跑,靠山山会倒,能依靠的,只有自己而已。
你以为和谁的关系铁的不得了,他会拉你一把,但是谁心里不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呢,就算帮你,也是因为你有价值,如果你没有价值,人家想帮你,都拉不到你的手。
自己有价值,自身有过硬的实力,别人才会来找你,才会形成圈子,而不是反过来。依然那句话:不要去追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