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史鉴》8.9正确理解老子的“愚民”思想。

第八篇第9章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只被刺伤的眼睛,表示由刺瞎一只眼睛的战俘充当奴隶。

      “民”后指平民、百姓。如《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士民、商民、农民、工民。”

      民也指未经教化的人,如《说文》:“民,众萌也。”

      民也是氓的初文,如《广雅》:“民,氓也。”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

      民也引申指大众的、非官方的、非军事的。也专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或某类人。如民间的、民事、民办等。

    使: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像一个人手持猎叉打猎,小篆加上义符“人”,以突出人做事之意。

      使的原义就是派人、差遣人做事,如《过秦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使也指运用、使用、放纵等,如“使贤任能”、“使脾气”等。

      使也有让、致使等意,如“使人民群众满意”等。

      使也有假如的意思,如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由:象形字,像竹木编成的盛器,此意后用“椔(zī)”代替。

      由后来延伸指原因、机缘、途径等意,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由也延伸指听凭、顺从,如“信马由缰”、“听天由命”、“由着他去”等。

      由也用作介词,可做引进凭据、依据的作用,如“由此可知”。进而延伸指自、从。如“由衷”、“由表及里”等。

    由也有经过、经历、任用等意,如《左传·襄三十年》:“以晋国之多虞,不能由吾子。”本文的“由”即为“任用”意。

    知之:即智之,使他们智,教化他们的意思。

    全文理解为:

      百姓如果能用,就任用他们,如果他们还不可用,就教化他们。

      关于本文的解读,可谓五花八门,历代先贤及近现代的大师、专家们如杨伯峻、钱穆、李零等人,基本都解读为“老百姓,只要让他们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做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哪象出自孔子之口?感觉像是一个穷凶极恶的流氓地痞所说的话。又像是孔子主张搞“愚民”政策。

      如果古人出于为统治阶级服务,故意曲解本文,虽然恶毒,但也可以理解,问题是近现代还有人如此理解本文,实在让人匪夷所思。解读本文,需要明确三点:

      一,本文被编在《论语》的第八篇第9章,该篇内容基本都是在讲“德政”、“德教”,本文也不例外,内容离不开“德政”和“德教”的范畴。

      二,孔子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志于道”、“学而优则仕”,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万世师表,怎么可能有“愚民”思想呢?

      三,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出“富之,教之”!怎么可能在本文突然提出“不可使知之呢?”

      解读《论语》要站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去寻找答案,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仁”,他不可能有“愚民”这个不仁不义思想的。

      孔子反对阶级歧视,鼓励阶级跨越。他认为,只要有能力,有德行,谁都可以做官,担任要职。他的弟子子路曾是个“卞之野人”,通过孔子的教育后,也做了官。

老子的“愚民”思想

    先秦典籍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要正确解读它们,不然会误入歧途,比如《论语》、《道德经》等,几千年来,很多内容都被人曲解、误导。

    孔子的思想是富民、爱民的,却被很多人认为是愚民、弱民的。真正愚民、弱民的是法家思想,比如商鞅曾说:“民强国弱,民弱国强,治国之道,首在弱民。”

    老子也主张愚民、弱民,但他提出的“愚民”、“弱民”不同于法家的“愚民”、“弱民”。

    比如《道德经》第三章中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在这里老子认为,要让老百姓“虚心”、“弱志”、“无知无欲”,还要让“智者不敢为”。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更是赤裸裸地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这和儒家提出的要“明德”、“明智”、“志于道”等背道而驰。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是谁,有三个说法:一,周守藏史李耳,字聃。楚国苦历县人,早孔子39年出生。二,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代人。三,周太史儋,战国时期人。

    《道德经》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时期竹简版,只有一千多字,通行版的《道德经》则为5000多字。

    《道德经》是一部关于如何治国和修身的书籍,思想内容积极向上,不消极,不避世。

      老子认为,对待老百姓的最好方法就是“愚之”。那么难道我国最早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要提倡愚民政治吗?

      愚民政治是一种政治统治方式,愚民政治就是要使老百姓在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等各个方面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这样才方便统治者维持稳定的统治。

      那么老子说的“虚其心”、“弱其志”、“使民无知无欲”,到底要怎么理解呢?其实,这里的“虚”、“弱”、“无知”等名词都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意义。

    《道德经》第十六章还提到:“致虚极”,第四十一章说:“弱者道之用”。

      所谓“虚其心”,是指让百姓的心灵开阔宁静,去除忧虑、烦恼与私欲。所谓“弱其志”,是指让百姓的意志坚韧,因为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

    如《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所说的“智”,指的是伪诈的心智,老子所说的“愚”,指的是淳朴自然,心胸开阔,没有贪欲。

      联系前后文,可知,老子的意思是要让百姓保持淳朴自然,无欲无求,去除伪诈的心智,老子的“愚民”,实则“爱民”。

      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争斗不休。老子看到正是由于那些聪明人,智巧日生、伪诈百出,想方设法的欺骗别人,才造成了天下贫富不均,百姓受到奴役,如牛马一样辛苦。

      正如《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所说:“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奇物就是邪物,老子认为人的技术智巧越多,带来的邪恶事物也就越多。

      由此可见,老子是“反科学”的,科学似乎能给人类带来方便,但同时也让人烦恼,人类并不因此而带来长久的快乐。

      老子的《道德经》发端于黄帝的《自然经》,所以老子的学说也叫“黄老”学说,老子希望社会能回到黄帝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末期。

      黄帝时代,统治者行的是“帝道”,人们视诡诈为耻辱,人民生活简单朴素,不需要用很多脑子来对付别人,统治者只是一个象征,不过多地干预百姓的生活,所谓“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因此老子提出:“不尚贤”,不要推崇那些聪明人,“使民无知无欲”,要让所有人都去除伪诈智巧,“愚之”,让百姓回复淳朴善良,这样才能达到平等的理想社会。

    老子还提出:“上德不德”,不要搞道德评比,《道德经》第十八章指出:“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当需要道德评比的时候,说明社会已经没有道德了。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意为:人学的知识越多,人的欲望与纷扰也就越多,离道就越远。而求道则会一天天地减少机诈智巧,最终达到无为的境界。

      可见“无知无欲”的思想并不是专门要让百姓无知,而是提倡包括统治者一起,活得简单一点,糊涂一点。

      例如《道德经》第二章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方法是“无为”。什么是“无为”呢?就是统治者不要认为自己比百姓聪明,不要强作妄为,对百姓指手画脚,而是要让百姓们顺其自然。

    又如五十七章说:“我无欲,而民自朴”,统治者要带头“无为”,老百姓自然就回归于淳朴了。

      因此,老子宣扬的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愚民思想,他不仅要让百姓“无知无欲”,还要让统治者“无为无欲”,最终让全社会的人都活得越来越简单、快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