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课标解读》,关于新课标中的新概念提出的背景与目的,新旧表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内容有了一点点认识。但是我现在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就摘抄一点内容,慢慢消化。
相较于2011版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做出以下突破与发展:改变按照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5个领域表述的做法,以破解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彼此分离,相互独立的弊端,规避点线表述的问题,突出核心素养的整合性,综合性特点。以核心素养为纲,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设计,课程目标安排,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提出,教材编写要求和教学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保持内在一致性。
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主题与载体方面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语文课程,以主题为统领,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目标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学习评价,构建大的学习单元,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加强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沟通语文世界与真实世界,突出真实情境中的学习此外重点关注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对学段过渡时期的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作特别强调与说明,增强课程内容与学习目标的可操作性以及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
核心素养取向的课程目标,强调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的能力,具体到语文课程,就是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不能总是抽象的学习知识,尤其是记住那些对日常听说读写活动作用不大的静态知识,语文学科知识,应包括典范的语言材料,典型的语言经验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积累梳理探究过程中将他们建构为结构化的学科知识。杨向东教授认为系统的结构化的学科知识,技能观念和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任务情境,明确问题,形成假设和问题,解决方案的根本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提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