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沟通,我觉得自己最大的一个问题可能就是太注重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周边人的情绪。 当我遇到烦心事,不顺心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的把这种情绪强加在对方身上,把责任推给对方,企图以这样的方式来督促对方改进。可是,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其实,要是我被人这么对待,我也肯定会采取不合作,不理睬的回应方式。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我爱说“但是”。 “但是”,用在语句的后半句,表示转折的语气,同时把句子的重心转移到这个词的后面。
很多时候和家人沟通,我也常把“但是”挂在嘴边。
诺诺告诉我他整理好了房间,让我参观的时候,我会说:“整的不错,但是地上还有垃圾。”
先生邀请我外出去玩的时候,我会说:“好是好,但是我好累。”
可能我自己说的时候毫无感觉,我说的就是我的感受。但是当阿帆老师说道“虽然换框法”的时候,我才开始意识到,当对方听到我说的那些“但是”的话后,是怎样的心情。
诺诺应该会觉得自己整理房间这件事做得不好,会有挫败感,慢慢可能就会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变得没有自信。
先生应该会觉得我不想出去玩,慢慢就不再想和我出门溜达,夫妻间的共处和沟通也会越来越少。
当我设身处地去思考,换位去感受的时候,我想以我这样傲娇的个性,得到那么多的“但是”,否定和拒绝,可能早就是一副爱理不理,随便你的状态了吧。
当我用阿帆老师说的“虽然换框法”来替换这些话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看待事情的心态和对方的感受,都有了巨大的反转。
当我对诺诺说:“房间整理的很干净哦,虽然地上还有点小垃圾。”诺诺的劳动得到了肯定,地上的小垃圾也只是一些小问题,她一定觉得这点小事难不倒她,马上就动手清理了。
当我对先生说:“出去玩玩也好,虽然我有点累。”先生就不会感觉遭遇了我正面直接的拒绝,反而会找个环境好又休闲的去处,好玩也不累人。
所以呀,我要常常告诫自己,想说“但是”的时候,还是用“虽然”来替代吧!最重要的是,当我说出“虽然”来的时候,正面的言辞,让我的情绪和看问题的角度都从负面转换到了正面。这就是语言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