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际关系障碍
为什么有的学生会厌学呢?是因为他觉得周围没有人帮助他,自己是孤立无援的,所以家长要教育孩子在学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好好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二、认知障碍
学生的认知具有局限性。当面对老师的批评时,学生不能心怀怨气,不在背后说老师的坏话,而是要学会感恩,从而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思维障碍
有部分家长不懂得反向思维。如当孩子受到老师批评时,家长可能会想,老师为什么只批评自己家孩子?其实是不懂得老师的良苦用心。
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把一张桌子放在一群孩子面前,问:你看到了什么?有的孩子说看到了桌子的颜色,有的说看到了桌子的形状有的看到了它的材质,但是有一个孩子却说:“我仿佛看到了一粒种子,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后被加工成桌子。”看,由“一张桌子”联想到“一粒种子的成长”,这个孩子表现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思维。
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障碍
五、情绪控制
六、亲子关系障碍
七、不会解决师生关系
八、信念问题(即自我定位)
九、目标迷茫障碍
没有目标的教育,就是在原地打转。
一头驴和一匹马的不同命运。马跟着唐僧去西天取经,行程十万八千里,回来后获得真身,而驴天天日夜不停地蒙着眼拉磨,还嘲讽马的经历太冒险。结果是驴一步也不比马少走,却依然只能拉磨,这真是一头没有清晰目标的驴。
十、自主意识
由于家长的极端性养育,孩子对自我负责的这种独立的、健全的人格丧失,孩子可能会成长为没有自由、没有自主能力的“空心人”(表面上光鲜亮丽、出类拔萃,是别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实际上却很焦虑,完全没有自我支配的时间)、妈宝男、啃老族。家长要做到在孩子0--6六岁多说,6--10岁少说,开始慢慢放手,10岁以后不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大多是纠错教育(负向教育),我们要提倡鼓励教育(正向教育)。举例,当孩子面对路上的一滩水时,我们常说的是“不要踩脏水”,这就是负向教育;我们应该说“走这边儿没有水”,这是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再比如,面对一个坏孩子时,我们经常这样说,“不要和坏孩子玩儿”;那换一种说法告诉孩子,“听说班里的另一位同学小红很优秀,你可以请小红来我们家里玩”。
“不要……”“不能……”,当我们这样对孩子说话时,实际上只说了一句话的一半,只让孩子注意到了不该注意的地方,所以我们应该去掉“不”字,去掉否定,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进行正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