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纵鹤绝尘去,后人犹奏入阵曲
当历史的车轮缓缓驶入公元三世纪初,华夏大地再一次如裂帛般陷入群雄割据,战火纷飞的时代。自汉分三国直至三分一统,时间跨度定格在一个甲子。当横亘一百六十年的统一终归被无尽的征伐所取代,中间充斥着权利的角逐,欲望的屠戮。朝代的更迭、枭雄的更替使得中原板荡、大厦将倾。中原大地再一次被人为分裂,终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历史上著名的乱世南北朝也在动荡不安中初显端倪。
后世史学家之所以将这个时代定义为南北朝,事实上也并不够准确。横跨一个多世纪之久的这一乱世一直秉持着“北弱南强”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点与汉末三分有着本质的区别,终其此朝,南方的政权都是相对稳定,除了军人出生的陈霸先,几个朝代刘宋、萧齐、萧梁、都没有发生过大的军事行动来攫取政权,再加上相对富裕的江淮地区创造的赋税远非北方蛮荒之境可比,因此可见,在南北朝前期,南朝无论从领土或是经济方面都要远远高于北朝。
当然与汉末三分相比,出现“北弱南强”固然是因为某些客观因素起到作用,例如毕竟未有如曹操一般的雄主倾心经略,但西魏的宇文泰、东魏的高欢也是一时之雄杰。因此根本原因仍旧是因为北朝自北魏开始都是少数民族统治,北魏、东魏、西魏都立国不久便就一直处于战争当中,少数民族与汉族矛盾尖锐未能达到良好的融合效果。执政根基并不稳固。直到北周代替了西魏,北齐替换了东魏。此时的南方的梁朝因为侯景之乱而元气大伤,周、齐二国趁机开疆拓土,将领土扩充至江右一带(今江西、安徽一线)。随着民族融合已基本完成,北朝虽然未能统一但此时已在形式上全面赶超南朝。明眼人可知:得天下者必周、齐择其一。而最终的结局也是北周在一代雄主宇文邕的率领下灭了北齐俘获无愁天子高纬而告终,并就此统一北方,但万万料不到的是西晋代曹魏的故事又一次被搬上了历史舞台。北周的外戚杨坚代周建隋并顺利成章的灭掉陈朝,俘获了那位酷爱欣赏《后庭花》的陈后主陈叔宝,统一了全国。
历史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却又如此似曾相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势所趋只是为了将这个朝代的各种人物为历史添上不同的彩妆。当一千六百年以后的今人再次重温这段历史只会让人感慨:中华文明拥有如此巨大的包容力可以将任何文化收归己用并且使之焕发更为蓬勃的活力。所有的历史都将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永远传承下去。
前面说过,在前期,南朝的实力一直要强于北朝,最为强盛的巅峰时期莫过于在梁武帝萧衍的治下。作为知名度很高的一位帝王,梁武帝在执政前期还是一位励精图治的英主,且本人也是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其子萧统也是文学天才,他组织编纂了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由于萧衍本人的兴趣尤其是后期痴迷佛教导致当南梁的各项实力到达顶峰时必然会因皇帝的喜好而有选择的倾斜发展并最终成为一种风气。一时之间,南人好杯中物,喜丝竹管弦之乐,崇佛抑武。“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从侧面反映出“南文北武”的客观事实,南朝自武帝兴盛也因武帝衰败,梁武帝的人生注定和唐明皇一般如升至高空的烟花在绽放过属于自己的绚烂后就归于黑暗,无法完满。
当梁武帝快走到生命尽头的最后八年(公元541年),这一时期最为伟大的一颗将星毫无征兆的降生了。他就是高长恭。作为日后驰骋沙场的一代名将皇室宗亲,高长恭的身份却显得极为神秘。按照排名,高长恭应当是北齐文襄帝高澄的第四子,东魏大权臣高欢的嫡孙,但他的身世却离奇万分,史书上记载:“兰陵王长恭不得母姓氏”寥寥数语就算是交代了。这一点甚为可疑,作为战神级别的战将,天潢贵胄的皇室,连生母的姓氏都无从查考确实令人匪夷所思。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高贵的王爷他的母亲可能并不高贵,要知道,就连高长恭的五弟安德王高延宗的母亲即使是个家妓史书上也白纸黑字的写得一清二楚:“陈氏生安德王延宗”,虽然这并不能说明高长恭的母亲的地位连家妓都不如,但至少也能说明高长恭的血液里也不完全是高贵的血统。
但好在高长恭还是继承了他父亲的英明与神武,除此之外还有那张令无数少女夜思梦萦的俊朗面容。史称:“貌柔心壮,音容皆美。”典型的帅哥胚子,这种与他上阵杀敌截然相反的面容缔造了一部传奇千年的传说。
由于母亲地位卑贱,可想而知高长恭的童年不会过于幸福,在他六七岁时不幸再度降临,他那个神武异常的父亲高澄在做好了一切东魏代齐的工作前夕却意外地被膳奴(伙夫)仇杀,一代枭雄只差一步未能荣登大宝就死于宵小之手,不可谓不呜呼哀哉!
高贵的父亲没了,再摊上一个低贱的母亲,少年王子的童年实在过于不幸了!
童年没了,还有充满希望的少年。
正当高长恭憧憬未来的时候,上天依旧没有给这个注定要留下传奇的少年施舍太多的平静。
接替他父亲的是癫狂的叔叔高洋,高压恐怖政策紧紧笼罩着北齐也压抑着小长恭,到了青年,高洋死了,继承大统的是正直的叔叔高演,结果这位仁兄也是短命鬼,帝位终于到了更为变态的荒诞叔叔高湛头上。
苦难、压抑终于让这位年轻的王子懂得:人生如寄,没有什么是可靠地,只有将命运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得保安宁,提升自己的地位。
也就是在他十七岁(公元558年)他得到了那个响亮的封号—兰陵王。并且最终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放弃养尊处优的生活,从军参战为国家统一贡献自己的能量。
这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终将谱写一曲壮丽的悲歌!
从此兰陵王高长恭让敌人胆寒、千百年后依旧让少女们幻想。
他继承了他父亲英俊的容貌,并且青出于蓝,后世的史书、碑文、纷纷赞扬她的容貌。《北齐书》、《北史》记载:“貌柔心壮,音容皆美。”,河北邯郸的《兰陵忠武王碑》形容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评价为:“才武而貌美”。《隋唐嘉话》更为直接:“白美类妇人”,由此可知,兰陵王的面容缺乏阳刚之气应该是属于更为阴柔的美貌,类似于潘安、宋玉似的“小白脸”,当面容姣好的兰陵王需要面对热血的战场,他只能掩藏自己内心的善良,抛弃不忍与慈悲,举起手中的武器割下敌人的头颅!也是为了掩盖他的悲天悯人,他必须要用鬼面具盖住旷世的容颜。战场上,只有带着鬼面的兰陵王,没有俊美的高长恭!
在兰陵王的军事生涯前期,没有人认为这个相貌俊美的王爷能够挑起大梁独当一面成为北齐的中流砥柱,军界巨擘。因此,兰陵王在军事生涯的初期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机会。而是去边界防守突厥,并击退突厥骑兵拱卫了晋阳,初展锋芒的兰陵王被视为北齐冉冉升起的一颗军界新星。
此时的兰陵王终于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但击溃突厥远非他军事生涯的最高点,命运之神注定要将他推向更高的巅峰,他的事迹将成为千古传诵的动人篇章!
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北周实际掌权人大冢宰(相当于宰相)宇文护联合突厥进犯北齐。高湛命令斛律光、段韶、高长恭率军迎敌。
这三个人都是旷世名将,也是北齐实力最强的军事将领,此次倾囊而出也表明了北齐政界对此次战争的高度重视。
双方都是倾尽全力,北周有突厥帮助,北齐有将星云集地利之便,两支军队都是百战之师,一方长驱直入,一方以逸待劳,终于汇聚到了那个宿命的地点—邙山!
兰陵王、斛律光早先到达邙山附近,但他们并没有急于与周兵接触,这是因为周兵虽然远道而来但是毕竟有突厥相助,士气正盛,他们手中掌握的兵力也不足与一战成功,他们只有等,等更为沉稳持重的段韶前来支援!
段韶终于来了,后面的事实也证明,正是段韶左右了战局的倒向,并最终奏响了兰陵王的入阵的凯歌!
宇文护咄咄逼人,姗姗来迟的段韶为了提升军队的士气,决定在道义上压倒敌人,痛斥周军军队:“汝宇文护幸得其母,不能怀恩报德,今日之来,竟何意也?”(北齐开战前已经将之前俘获的宇文护母亲阎老太太送还北周)。意思是你老妈白吃白喝这么多年一分钱不用花最后还原封不到的送还给你宇文护,你还来讨伐个溜溜球啊?
宇文护此时人还在弘农中军,领军的北周大将回答的相当厚黑:“天谴我来,有何不可?”段韶也比较幽默:“天道赏善罚恶,当遣汝等送死耳”!
段韶训完话,就命令部佐驻扎在邙山之上,修建工事整理器械,随时开战。
宇文护、达奚武明白自己孤军深入,应当要速战速决,听说段韶驻扎在邙山,于是立即拔营寻求决战以期一战而毕其功!
很快两军就驻扎在邙山上下,战争的阴云密布,死亡的气氛压抑在即将交战双方将士们的心头!
战役打响,周军争前恐后的往上仰攻,步兵在前,骑兵在后。段韶下令:“敌进我退!”
一开始周军进攻的极其顺利但越往上爬步兵体力越发不济,步兵与段韶的骑兵一接触立马就落于下风!段韶见时机成熟,下令全体下马,由于北齐骑兵都在马上所以体力充沛这一下马立刻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北周步兵立马败下阵来,步兵溃退下来,骑兵根本没有机会打仗就被后退的人群淹没。投溪坠谷,场面惨烈!就这样,邙山之战以北齐大胜而结束,也为这场周齐之战定下了最终的基调!
邙山上传来了北齐将士的欢呼声,映衬着宇文护、达奚武苍白的脸。但就在不远的洛阳城好戏才刚刚上演!
洛阳城在邙山大战之前已经被围困月余了!围攻洛阳的正是北周名将尉迟迥!
而此时的尉迟迥和他的部下并不知道他们的大冢宰已经兵败邙山,他坚信只要再过几日洛阳唾手可得!
平心而论,即使邙山惨败,但北周毕竟实力强于北齐,而且周军虽败主力尚存,如果此时尉迟迥能够攻克洛阳,依旧能够改变这场比赛的走向。
洛阳一战可得!统一北方在此一战!
可是惊人的一幕还是发生了,救援北齐的军队里,忽然疯也似的杀出了五百骑兵,往金墉城(保护主城的防御工事)下杀去,一时披坚执锐,锐不可当!势如破竹般直插洛阳城下!
为首一将,脸戴鬼面周身铠甲如入无人之境。北周的坚固防线被硬生生撕开一道口子。一条血路直从北齐军营通向金墉城下!
这一幕的发生不仅惊呆了敌人,就连城上的北齐将领和他们的小伙伴都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围得如同铁桶一般的洛阳城居然就这样别撕开了一道口子。随即狐疑的情绪占领了高地,--这会否是北周军队的阴谋?目的只是为了赚开城门,攻占洛阳呢?
为了安全起见,楼上将领对这支天军的鬼面将领提出了一个看似苛刻的要求:“我们要看看你们将领的面容!”
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这五百勇士刚才死人堆里爬出来居然进不了自家的城门,这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为了顾全大局,不让周军包了自己的饺子,兰陵王决定摘面具!
抬手,摘面,扫视!
在城上自家兄弟的注视下,在城下敌军的刀剑追赶下,在后代无数少女的幻想中,在深冬朔风吹打下,在喷溅的鲜血映衬里这位战神卸下了面具,抬起了俊美的眸子注视着横亘森严的城池!
这一幕竟成永恒的画面!
“兰陵纵鹤绝尘去,后人犹奏入阵曲!”
俊美的相貌,略显深沉的神情,伴随着的是人马嘶鸣,刀剑交击。这两种不太搭调的风格在这一刻近乎完美的融汇在一起,这位年轻的王子,既是风华绝代的美男,也是攻无不胜的战神!即使他的脸是阴柔貌美的,但透过这张柔美的脸传递出来的却是无比阳刚的正能量,带给身边的将士无限的希望和战胜敌人的勇气!
英俊的兰陵王!高贵的文襄皇帝四皇子不顾千金之躯来力挽狂澜,洛阳城爆发出胜利的欢呼!
危机还在,北齐的将士们士气高涨,弓弩手从城上坠绳而下,弓箭如雨包含仇恨与怒火射向周军!
兰陵王依旧平静的戴上鬼面率领骑兵冲锋厮杀!
此时邙山惨败的消息震惊了尉迟迥,看着眼前的兰陵王,英勇无畏的身影深深地刺激了这位百战名将,他只有下令撤退!
自此,大势所趋,大局已定!
战后,北周留下了不可计数的辎重、器物和马匹!当然还有尸体与尊严!它们平静的躺在邙山到谷水近三十里的山泽之间,倾国而出的周军几近崩溃!
兰陵王自此成为勇冠三军的战神,威名响彻华夏!
为了纪念兰陵王的丰功伟绩,北齐发挥出了他们少数民族的风格,结合龟兹歌舞的特色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在千军万马景象的映衬下,一武士头戴狰狞面具,一人独舞出场!兰陵王的形象就此定格!
此曲一直传唱了下去,直到隋朝还被选为皇家乐曲,但到了唐玄宗时期由于受到当时民风影响,使得蕴含在舞曲里的血性消失殆尽。成为了靡靡之音,终于被梨园天子李隆基给废除!下诏禁演!
到了宋朝依旧可从墓葬中找寻到入阵曲的些许影子,但都已经失去了神髓,寡然无味!
在一衣带水的东瀛,《兰陵王入阵曲》经过改良依旧在异国之地焕发了自己的青春,成为了日本国的正乐,在他们的春日大社和相扑比赛中都能听到,由此揣测兰陵王当日的风采,可以说既是我们国人的荣幸也可以说是不幸吧!
唐朝崔令钦《教坊记》记载:“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
兰陵王的传说依旧流传着,在他那诡异的面具下谁又能知道他内心的哀伤与愤懑呢?或许只有刀剑才是朋友,只有战场方是他的归宿!事实上,在战场上的绚烂也变成了一种负累,兰陵王注定只能是一颗流星在发挥出流光之后只能略显无奈的戛然而止!
时耶?命耶?
长恭身后,再无兰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