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3月29日
【书名】:《认知驱动》
【页码】:1-20
【故事素材】:
梅兰芳的名气很大,大家都知道,也得益于20世纪30年代留声机刚好开始普及,梅兰芳的声音得以被录制成唱片并复制流传到民间。而此前,再有名气的京剧大师也只能在有限的剧场里表演。
这样的故事,来说明,可以复制比转换要更能够产生影响力,并且广泛传播。
只能靠出卖时间和体力,自己的技术,得以转换来赚钱的行当,比如裁缝做衣服、小贩卖烧饼、铁匠造农具……都是将自己有限的体力或时间转换为生活资料然后参与交换,做多少,是多少。
而另一些职业的底层逻辑,如企业家、作家、发明家、程序员、歌手、演员等,从事这类职业的人有机会通过雇用他人或借助机器的力量对有价值的商品进行大量复制并销售出去,或将自己创造的优秀作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网络)无限地复制并传播出去,从而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
J.K.罗琳写了《哈利·波特》,周杰伦创作了诸多华语金曲,他们的作品时刻都在被复制、产生收益。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即使已经去世,他作品的版权收入依旧可以惠及家人。虽然这些名人的案例不具普遍性,但这种强烈对比有助于我们看清表象背后的本质,让自己对这个世界多一分理解。
【大数据或科学理论】:
1、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的复制
2、“复制”类活动的收益曲线和复利曲线
3、“复制”类活动与“转换”类活动的边际成本和收益趋势
【新的认知】:
“复制”和“转换”是大自然的两种基本存在形式,“复制”的层级显然比“转换”要高,因为它赋予物种以灵性,并繁衍出不可思议的社会和文明。作者把这两种基本形式与我们个体成长进行了关联,这个思路很好,也很新。
这段话我很赞同呀!我也是这么想的,只是我没有这样总结出来。
“我们必须想办法生产有长久价值的文章,创造对自己和他人长久有用的思考,摒弃一切不具备长久价值的内容。于是我自然选择了这样的策略:力求每篇文章都追求底层、不碰热点、不说个人碎碎念,砍掉浮夸的表情、无意义的插图及一切与主题无关的东西;同时力求每篇文章都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或改变一个观念,而不是让人情绪高涨一下之后就归于沉寂了。”
自己觉得好的东西,不用强加给别人,现在回头想,一切都很明了:我认为自己是在帮助她,而在她眼里,我大概就是一个夸夸其谈的知识搬运者,道理一大箩筐,成天说这个好、那个好,就是没见有什么变化,一看就是眼高手低的家伙……
【金句】:
1、“复制”类活动的收益曲线和复利曲线非常一致(见图1-3)——前期增长缓慢,但只要持续积累价值,收益就能在到达拐点后飞速增长。
2、“复制”只是一种渠道,获得无限可能的关键依旧在于价值
3、在这个幸运的时代,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踏上“复制”之旅,但请一定坚守价值并保持耐心,因为机会终将属于那些“看得清且做得到”的人。
4、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
们把视角从“我想要”转到“我能给”的时候,很多浮躁、妄念就会马上消失;当我们开始思考做什么事能够给别人带去长久价值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个新天地;当我们开始想办法把自己打磨得更有价值的时候,就能在浮躁的人群中稳住自己、默默前行,去等待那束亮光出现。
5、“对的东西,你就坚持,不需要想清楚。只要这件事情是有好处的,对别人、对自己有价值,有贡献和产出,你就坚持。人生所有的付出和经历,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刻给你回报。”
6、所有的社交都是一面镜子,外界如何给你反馈,根源在于自身长期的综合表现。
7、只有当自身创造的价值足够大时,我们才能被别人强烈需要,才能参与到更大的社会交换中去,并得到对方对等的回馈。
【对我的启发】:
1、价值思维,做对人有价值的内容。
对的东西,就坚持做下去,只要这件事长期是有好处的,对别人和对自己都是有价值的,有贡献和产出的。不要介意自己的积累阶段的付出,坚持做3-5年之后,甚至是更久之后,还有价值的内容。不要怀疑和吝啬自己在现阶段的成长期所做的努力。
2、自己变得更好之后,才能更好地影响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时候你对他的劝诫说不定对他来说是个困扰,并且也不会听你的,话是一样的,还是要看是谁说出来的,有没有影响力和说服力,所以,不要总是去教别人做这做那。做好自己最重要。别人会因为你的优秀,而向你靠近,你是要去吸引人,而不是巴结人来靠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