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出自《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的第一个法则,天覆者即宀(mián),俗称宝盖头,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宀作为部首,就像一个帽子,所有在它下面的笔画都要被覆盖在里面。
注:宀一般覆盖的是主体。
欣赏古碑帖
欣赏古碑帖,除了理解它们最突出的结构特征,还要观察它们的细节,比如宀这个部首,以家为例:
①桃形点:桃形点,是只有毛笔才能写出来的形态,是中国书法将写意融入到笔画中的代表(硬笔写不出来);
②折撇:这一笔,一般称为啄法,是一种切笔。“啄不可缓,缓则失势”,讲究的是行笔要快,快然后出锋;
③横笔的弧度:横在上方,包括宀的写法,可以向上略有弧度,让字显得饱满,但不可写成凹形。
了解了一些古碑帖的常识,日常书写更规范。
首先:记住结构要领,只要是宀,除了个别的字,如安,都要写宽,覆盖下方;
其次:注意三个要点
①点:硬笔点不出毛笔的桃形点,可以根据字帖中的字例,或者竖点,或者斜点;
②啄法:硬笔在折撇处,完全可以像毛笔一样,写到位置,略作停顿,然后,快速甩出笔锋,可以形成棱角状特有的硬笔形态。
③弧度:弧度问题,有一定难度,等下再说。
很多人形容一些书法作品好,经常表达为“苍劲有力”。何谓有力?以前练字和写字中,一直存在一个谬误——字要写好,握笔就要用力,甚至笔尖死死地怼着纸,恨不得将纸弄破。
其实,所谓“有力”,一般指一个字的棱角和笔锋,和握笔是否用力,没啥关系。一个笔画关键就在起笔、驻笔和转折,行笔在这三个地方一定要对后面行笔做出准备和调整,而发力也不是针对纸的发力,更不是紧紧的握笔,是要根据笔的走势发力而已。
回到长横弧度的写法,在横笔完成起笔之后,拇指为主要发力方,拇指控制方向,食指和中指跟着行走,控制笔的行走平滑,腕部为支撑点,根据人体力学,行笔过程自然有轻微的向右上抗肩的趋势,顺势而行,到了快起折处,稍稍往下一带,停顿,重新调整走势,准备下一笔的啄法。
如需精进,还是要临帖
通过常识的了解,可以做到会读帖、会看帖,了解了一些基本技法,日常书写更顺手,更规范。但是,要真正领会这些要领、掌握这些技法,更上层楼,还是要对着字帖练习,以后表述中练字统一借用书法术语——临帖。
临帖的目的:临帖唯一的目的,就是“写得准”,达到和字帖“酷似”、“逼真”的效果。因为只有这样练习,才能不断的提高持笔控制的精细度,借用数据管理中颗粒度的概念,颗粒度越小,精度就越高。在练习书写“逼真”的过程,就是练习眼力和手指控制力向着颗粒度无限小的方向发展,颗粒度越小,对细节的识别和把控越敏锐,这才是练习书法的真正意义。
一些写字不得要领的理工生,总是这样的逻辑解释:“书法就是模仿,是抹杀创造力。”
书法的法,其实就是对楷书(这里只讨论楷书)的书写方法的一种归纳,掌握了这些归纳出来的“法”,就是为了在日常书写时候有效的演绎,换句话说,书法是一种归纳和演绎,是一种规范的科学系统。
而要想真正掌握这个科学系统,就需要眼睛和手达到更精细的颗粒度,要实现这个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临帖。
小程序帮助更有效的临帖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出现了,就是我们普通人的肉眼是无法找到字帖和手写的差别,而如果找不到差别,就无法在后面的练习中去调整和优化,持续的练习就会变得没有意义。
为了及时发现书写练习和字帖的差异,让每个人都拥有一双“书法之眼”,配合《灵飞经中的简体字》开发了微信小程序“开心练字”:
只有持笔的精细度真正的提高,才能真正的提高眼力和手力。所谓心不厌精手不厌熟,讲的就是临帖。
《灵飞经中的简体字》
《灵飞经中的简体》既兼顾经典,又结合实用。将《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中的简体字(繁简统一的字)全部抽取出来,一共183个,按着结构相近原则进行归纳和整理,一本字帖,书写部分41页。每页8个字,每个字练习16个,有5个是描红。
不需要过多的练习,一本字帖,可以掌握汉字的常用结构要领,大部分的常用部首,和近乎全部的常用笔画。
从今天开始,会按着目录结构,陆续推出每个章节的内容讲解,敬请期待。
字帖特色:
① 第一本配套智能反馈的字帖;
② 第一本有结构逻辑导引的字帖;
③ 第一本用经典小楷当成硬笔练字的字帖;
④ 第一本用细密的网格线去勾勒结构的字帖;
如需购买,可加入公众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