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产品人的妄想集,仅仅是妄想)
妄想1:大家都认为的风口
小程序可能是今年看得见的风口。
17年初的那一波没起来,当时没有参和的话,可能还会暗自心喜。
17年底的这一波,如果还没赶上,那错过的便请自行脑补。
各行业有自己的玩法,也便有对应的配速。
快与慢,得与失,不可同日而语。
妄想2:互联网的得与失
最先去拥抱小程序的仍然是互联网行业,But,说到社交这件事,也不是每个互联网公司能玩的转小程序。
首先得看你跟腾讯系的关系,像阿里就比较难。
其次得看你的业务属性。如果是侧重于跟机器打交道的业务可能就不太适合,比如搜索、导航之类;而有人参与的业务就有比较多的应用场景,比如游戏用来做pk,电商用来做拼团,差旅用来做抢票,培训用来做拼班。
其实,不要对社交有执念。
有些没能把社交做起来的公司,活的也挺好。
妄想3:银行业的得与失
银行业基因不同,躺着赚钱的日子舒服了很多年。
有野心引领行业创新的极少数另类,大概率是股份制银行。因为劳动力成本贵了,要对股东有交代(开个玩笑)
余额宝的那一波,算是给银行业提了个醒(要说打懵,有点低估行业沉睡的程度),于是跌跌撞撞地走向了金融的互联网化,于是App的绑定量和活跃度成了这个行业的执念。
客观来说,银行业有优势,那就是持卡客户。用客户的刚需功能粘住他,再用一些薅羊毛的活动诱惑他,很快就能有不错的绑定量和活跃度。
然而,银行业的劣势也恰恰在持卡客户(这里就不提组织架构的敏捷性、技术团队的实力等方面)。当银行业想在App上继续开疆拓土的时候,发展速度完全受制于自己的发卡速度。
银行级风控标准的开放账户体系,是不得不去尝试的一个方向。然而在吸引非本行客户绑定他行卡这件事上,依然困难重重。
妄想4:亿级月活不是梦
本行持卡流通户规模没上亿,却想要有亿级月活,简直是天方夜谭;想要去拉动上亿他行用户绑定App,也绝非易事。
那么如何搞定亿级月活呢?一方面,可以尝试给弱社交App想办法装一对社交的翅膀;另一方面,不妨脑洞再开点,重新定义“泛月活”的概念。于是便有了银行App+小程序的玩法。
如果想更好的玩转上面这套,可能还需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开放体系的再开放”,开放到可以支持微信一键登录(当然还要有短信动码、生物识别等技术确保银行级风控标准)。
当银行有了更开放的开放体系后,很多的场景就会变得更加简单。
比如积分红包是银行业的特色,可以改成这种玩法:在App中设置好红包之后可以直接分享到微信群或者微信朋友圈,好友打开小程序并用微信登录后即可一键领取,领取之后可以直接通过小程序兑换相应产品。更大胆的做法是干脆直接把积分红包功能做到小程序里。
再比如高端卡的专享权益。中产们以后装X可以直接分享高尔夫邀请链接给好友,在小程序中即可完成邀约。
更多营销活动的应用场景,欢迎一起脑补。
我是一个妄想者
长期以来,我总喜欢想而弱于行动。
因为想比行动容易太多了。
质疑别人容易,否定自己却难。
所以以上皆为一个不懂产品不懂业务的人的妄想,一家之言。
商业社会的逻辑,唯有利弊得失。
So,且行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