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门前有一颗大皂荚树,大树底下有一处年代久远的石床,是人们乘凉聊天的好去处。石床旁有一石磨。这里是大人小孩停留时光最多的地方,春秋最为热闹,低矮的小屋、茂盛的皂荚树,这便是家乡当时的情景。
老家地处巴山深处,俗称五棵树。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这里有五棵古树,三棵稠树,一棵桂花树,一棵皂荚树。五棵树年代久远,听老人们讲,是洪武年间所植,具体时间不可考。
五棵大树,每至夏,婷婷如华盖,好不高大壮观,这样的好地方便成了人们休憩之所。
我幼时最喜的便是这皂荚树了,其次是桂花树。那时生活困苦,购不起日常用品,母亲便把头年捡起来的皂荚在树下的石磨里磨碎,以作洗衣之用。洗出来的衣服穿在身上有种淡淡的清香,说不出的舒服。
我们几个小不点,每年总会有那么几天争抢着帮母亲收获皂荚和桂花,疯累了的时候总能吃上母亲用玉米面和桂花制成的糕点。清香爽口,囫囵吞枣地咽下去,便又疯去了。
疯的困了,就躺在石床上睡着了。这石床长宽各约两米见方,冬春日照,夏秋枝木遮阴,夏天人躺在上面凉凉的,很快便可入梦。
家乡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是鱼米之乡。那些年代人们生活过的恓惶拮据,不愿跑路花钱去加工粮食,为了节省降低经济负担,便请来石匠打造石磨。
石磨的材质硬度要好,经久耐磨,人们翻山驾岭几十公里专门到对面南北山寻找绿豆石,这种石头通体坚硬,纹路清晰,颜色浅如绿豆色,是打造石磨的上等石材,便用钢钎打通四周,一点一点凿通,付出很多的心血才能得到整块成型的石头,几个青壮小伙肩挑背扛,喊着号子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石匠们一锤一锤地凿着,撞出火花石渣飞溅,大约一周时间后,上下两扇石磨告竣。泥水匠用砂石水泥固定在一个墙角或院坝边角。春暖花开的季节,这里热闹非凡,大人们坐在石磨跟前茗茶谝闲传,小孩们则在跟前玩游戏捉迷藏,妇女们把麦子淘洗晾干后进行磨面,有用手转圈推磨的,还有的图省力给牛套上辕戴上牛蒙眼,让牛转圈推磨。石磨磨出的面粉清香扑鼻,做挂面蒸馒头劲道耐嚼,吃出麦子的味道。陕南有一道名小吃手擀酸菜面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就是用自产的麦子用石磨加工出来的,磨出的面用擀杖擀面,擀出的面薄厚均匀,配上地方自产的浆水菜、大蒜辣子吃起来酸辣可口,味道悠长,男女老少皆宜。陕南人的“一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就由此而来。夏季有石磨的农家整天围的黑压压一片,喧哗吵闹声不绝于耳,吃午饭时间,人们干脆把饭菜放到石磨上,围成一圈吃起来,喝酒的高声吆喝,玩牌的争得面红耳赤,小孩乘凉时坐在石磨上数着天上的星星。新鲜的玉米上市后,农人们用石磨磨着玉米珍,老远就能闻到玉米的清甜味道,磨出的浆粑拿到集市上被抢一空,做好的浆粑馍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成为城里人生活中的天然美味。新米上市时,提前浸泡好,用石磨磨出面糊,做搅团面鱼吃,这也是陕南人一道美食,黄豆绿豆都可以打磨,制作成各种美食。
那些年代,石磨成为农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人们吃出了原始地道的粮食味道,让生活飘香起来。如今,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每天吃着白米细面,但吃不出原来的味道,生活返璞归真后,人们依然怀念过去农村生活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