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本身就是一种病症,分为早中晚期。
焦虑症早期
「我该干点儿什么好呢?」
这大概是作为患者的你每天问自己最多的那个问题。
因为你发现,全世界,好像只有你自己的灵魂无处安放。每一个人,不论隔壁工位勤勤恳恳的小王,还是上厕所时经过自己身边的其他部门的员工,还是那个偶尔从社交软件上冒泡的老同学。
在你的思想里,他们所做的事情,和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当然,这个目标是你想当然出来的),配合得天衣无缝。有道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说得大概就是他们。
但,绝不是你!
你总会怀疑手头工作的必要性,这种对必要性的质疑,不光来自于工作是否能够体现你的价值,更来自于工作是否能够帮助你获得更多的成长。
……
我一年总有几次要和同龄人针对职业生涯进行交谈,没有一次的交谈不浸泡在深深的焦虑感中。
我是从百度出来的,在百度,有三种人的职业生涯最为堪忧:「设计师、产品经理和一线管理」。
前两种我不置可否,我就当那是无端嘲讽,但是第三种我不能同意更多:
当你的职业生涯所处的阶段,处于那种「进一步可能海阔天空,退一步必是车毁人亡」的时候,那种焦虑感的确会把你大脑的CPU Idle(空闲时间)完全霸占。
这种焦虑不光处于职业转型期,最普通不过的是在你接触一个新的领域的时候。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所处的时间点即是生命中的某个衔接点。
你怕你接不上挂掉了,掉了,了……
焦虑症中期
当焦虑已经不仅仅是困扰你的思考效率,而是影响到你的行动效率的时候。
恭喜你,你进入了焦虑症中期。
在程序员界,有一个经典的段子:
一个资深的程序员维护一个编程社区。一天,一个新手发帖问他:「我想做一个xx系统,请问我该如何技术选型,我觉得的Ruby不错。」
资深程序员给了他一些建议,支持了他的「选择」。过了一周,那个新手又来发帖:「最近发现Python可能更适合,因为我更喜欢他的风格。」
资深程序员表示无奈,但限于自己本来就是一个Python控,所以再次给了一些建议,支持了他的「选择」。又过了一周,那个新手再次来发帖:「要不我用PHP吧,听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
资深程序员扫了一眼整个帖子,发现这个焦虑的新手竟然招来了一群焦虑的新手,他们已经不是在讨论系统的技术选型问题了,而是在PK语言的优越性了。资深程序员挠挠头,他觉得按照这个尿性,这个新手估计连语言选择这关都过不了,根本无从谈起所谓的「技术选型」。
于是,他果断删帖。
这个段子对焦虑的演绎可能有点儿太过,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也见过无数的同样焦虑的人们。
「XX,我感觉很迷茫。」
当我听到有人向我说这个的时候,无论我们之间是否存在汇报关系,只要我跟他一起工作过,想到他开会时候空洞的眼神,以及坐在工位上木楞几分钟不做一事的情景,我就能下出百分之一百的判断,他一定患了焦虑症。
焦虑症晚期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穷人普遍更能吃苦吗?为什么有的穷人吃不了苦?」。
我最能认可的一个观点来自于最高票的回答,先是讲了一个《禅经》里故事:
有个游客在沙漠里走着,忽然后面出现了一群饿狼,追着他要群起而噬。他大吃一惊,拼命狂奔。就在饿狼快追上他时,他见到前面有口井,一口未知的井,便不顾一切跳了进去。哪料井里不但没有水,还有很多毒蛇,见到有食物送上门来,正昂首吐舌,热切地引颈以待。
他大惊失色下,胡乱伸手想抓点什么可以救命的东西,想不到竟天从人愿,他抓到了一棵在井中间横伸出来的小树,把他稳在半空中。
这时,上有饿狼,下有毒蛇,不过他虽陷身在进退两难的绝境,但暂时是安全的。
就在他松了一口气的时刻,奇怪的异响传入他的耳中。他骇然循声望去,魂飞魄散地发现有一群大老鼠正以尖利的牙齿啃着树根,这救命的树已疲惫不支了。就在这生死一瞬间,他看到眼前的树叶上有一滴蜜糖。于是他忘记了上面的饿狼,下面的毒蛇,也忘了快要给老鼠啃断的小树,闭上眼睛,伸出舌头,全心全意去舐尝那滴蜜糖。
然后得出了一个切中要害的结论:
幸运的孩子不努力,是因为还有退路。苦难的孩子不努力,是因为看不到未来。
没错,当焦虑症演化出一种「苦难感」时,你就进入了晚期。
你会觉得无论你怎么做都摆脱不了焦虑,因为你离期望太远了,索性就当那个舔食蜜糖的游客吧,反正我离死不远了。
你会焦虑为什么那个刚进来的工作一年多的年轻人,只花了三个月时间的熟悉业务,就能写出比你还出色的调研报告;你会焦虑为什么那个离职创业后又回归的同龄前同事,竟然靠着失败的经历就能做到比你高的位置;你会焦虑为什么那个你不看好的裸辞去做自媒体的老同学,竟然靠着写一点儿东西就能挣比你更多的钱,而且不用坐班。
「艹!愁也没用,不如就这样吧!」
你拉断了那紧绷的焦虑的心弦,撕开人生的黑洞,钻了进去,决定下半辈子不出来了。
我们为什么会焦虑
崔名祺写过一本书,叫做《为什么我们会痛苦》。
依赖、强迫、懒惰、愤怒、批评、嫉妒、猜疑、关心、逃避、缺少耐性、忧郁和负罪感、虚荣、恐惧、上瘾、理性,都会导致人的痛苦。
我要说的是,导致焦虑的原因,不比导致痛苦的少。
对于身处职场的我们,最容易导致焦虑的,就是「强迫」、「嫉妒」和「依赖」。
很「荣幸」,我完整地经历过这三种焦虑:
强迫
有一段时间,我的人生就像一个个无穷无尽的超链接,强迫我产生焦虑。
当我发现有人在某个方面比我强的时候,我就会一头扎入这个方面,等扎进去以后,却发现另一个人在另一方面比我强。我在争强好胜中来回跳跃,直到精疲力竭。
嫉妒
当我发现某个比我年轻的人,取得了比我大的成绩的时候,我会通过两种方式去缓解自己嫉妒的焦虑:
试图证明他是侥幸的;
试图证明自己是不走运的。
依赖
在百度的第五年,我一直问我自己,如果脱离了我现在所处的环境,我会怎样?
我现在过得还算不错的生活,是否源自于对宿主环境的依赖?我很焦虑!
治愈焦虑
针对强迫带来的焦虑,我们最好的武器就是那句老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确定自己该做什么,而不是直接一头扎进「努力」的陷阱。
从宏观来讲,你如果把时间全花在了具体的工作上,你就会迷失你前进的方向。这种迷失感在治疗诸如失恋、分手等感情问题时,疗效拔群。因为忙碌的本身会让你忘了忙碌的目的,就好比吸毒,是快感占有你,而不是你占有快感!你是被驾驭的,被驱使的那个人!当快感退却,回身一看,全是空虚。
从微观来看,你针对一个事情,你都没弄明白Why to do,你就去问How to do?你不焦虑谁焦虑!比如技术爆炸时代中的程序员,看见这个文章里有好东西,那个博客里有好东西,不管三七二十一,扑上去就学。最后连自己为啥学都没整明白,你不焦虑谁焦虑?
尝试下改变你获取知识的方式。
化用一个技术上的「通信模型」的例子,把你的获取渠道由「拉」变为「推」。
传统的,基于「刷」的信息获取方式,正是焦虑的来源。比如feedly上的那一堆你看都看不完的RSS订阅,以及邮箱里那一坨你每次都只是进行批量「已查看」操作的weekly邮件,还有那一个个排着队等你看的排行榜……
让他们去死吧!尝试下根据需求来筛选信息源,比如使用「即刻」(绝非广告)之类的应用,通过GTD应用,比如Omni Focus来管理时间,控制自己做事的方向。这些都对治疗强迫焦虑大有帮助。
此外,适时地回顾总结自己所做的事情,把碎片化的学习凝结成一个说得清来龙去脉的「故事」,也是大有裨益的。
针对嫉妒带来的焦虑,我们只需要明白:人生是一条流动的河。
我们的每一天,都只不过是在这条河里的某个位置的一个快照。你所看到的那个牛逼的敌人,和你所焦虑的那个孱弱的自己,不过是当下的敌人和当下的自己。
换个角度想,你之所以嫉妒,难道不是因为他之前比你孱弱而后超越了你么?你们两人之间,不过是上演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小戏份罢了。
我不认可那种「人比人气死人」和「不要把自己当回事儿」的狗屁逻辑。如果你已经被嫉妒驱使到焦虑,这两句话根本安慰不了你。就好比苦情歌的歌词,临时麻痹感情低谷中的人,唱得倍儿爽,哭得倍儿嗨,第二天起来照样难受。
既然选择了嫉妒,那不如把嫉妒转化为动力。
他之所以比你强,一定是因为他有优于你的点,所以,尝试找到这些点。
针对依赖带来的焦虑,我们要时刻告诉自己:不要给自己设限。
大公司最大的问题在于,单一化地限制了人的职业发展的空间:一是能力提升的单一化,二是环境依赖的单一化。
为了追求效率,大公司要的是一个专业技能娴熟的螺丝钉,而不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功能器件。还是为了追求效率,大公司会强迫你熟悉某一种工作流程或者将你嵌入某一种基础服务。无论从能力还是环境上,你都陷入了被动依赖,按照规则做事情成了你当下生命的全部。
嗯哼,这就是规则的制定者希望看到的那样。
所以,为了避免出现不管是臆造还是现实的「中年裁员危机」,你所要做的是,让自己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
记住两个关键字:「独立」和「生存」。
首先是「生存」,你的经验和知识积累要具备可变现和可转化为生活资料的能力,降低被替代的可能。也就是说,你要时刻保持学习先进技术和方法的动力,不要做俎上鱼肉。
其次是「独立」,你的知识体系应该能构成一个闭环,这个闭环中允许有环节的薄弱,但绝对不能有环节的缺失。试想一下,如果你脱离了某厂的技术管理岗位,在没有公司为你配备的HRBP协助的情况下,你能不能招到人?在没有专业的产品经理支持的情况下,你能不能依靠之前积累的产品sense做一些基本的判断?在没有UI、UE、BD、运营支持的情况下,你是否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获得正确的帮助」。
记住!这绝对不是「操闲心」,这是在避免被历史潮流碾压——传统的以公司为单位的协作体系必然会接受挑战,你的目标是要成为一个超级个体,而不是超级零件!
看到这里,你的焦虑症好点儿了么?
以上内容由挚梦科技建站整理提供,如有相关疑问可以联系我们或者下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