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会说:“我说话神准!”或是“你这个乌鸦嘴!”因为我们好像总是能预言现实。
乌鸦嘴 or 神预言,迷信还是科学?
事实上我们确实可以预言自己的未来,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预言实现。
在我们说出一句话之前,对于一件事物的看法就已经生成了。而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我们会不自觉地把事情朝自己期望的方向去推动,并最终影响结果。
例如我们对于他人的第一印象:友善 或是 冷漠,都会影响我们如何去对待他们,是否热情,是否大度等等。
而对方感受到我们的态度时,自然会有不同的反映,他们的反馈往往会进一步证实你的预言。循环,就这么开始,一直到预言彻底证实。
再比如我们做事前,常常会下一个定论:我可以做好 或是 我好像搞不定这件事。
不同的想法当然会影响我们做事的表现与动力。前者可以让我们表现的更好,而后者则会使我们更容易放弃,那么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1. 信念的力量
在 1954 年以前,一英里中长跑的世界记录是 4 分 1 秒。科学家们认为人类的极限就在于此,跑进 4 分钟被认为是不可能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4 分 1 秒、4 分 2 秒,世界上所有顶尖选手的努力也不是一次又一次对这个结论进行证明。
而这时,一个名为罗杰·班尼斯特的人出现并声明: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是完全可能的,人类的极限不止于此。
而当时他的成绩是四分十二秒,和世界上的顶级选手尚且还有差距,更何况是去打破人类极限呢?所以没有人相信他的“鬼话”,这份声明也很快沉寂下去。
但是班尼斯特没有为此气馁,并开始努力训练。不停的失败,不断的训练,他的成绩越来越好,即使一度卡在四分三秒的瓶颈,他也从未想过放弃。
一直到 1954 年 5 月 6 日,回到母校的他终于打破了这项记录,用时 3 分 59 秒!全世界都为之侧目,班尼斯特让自己成为了人类突破自身极限的永恒象征。
然而,故事到这里才刚刚开始。
6个月后,另一位跑手以 3 分 57.9 秒的成绩创造了新的记录。
第二年, 1995 年,共计有 37 名选手跑进了 4 分钟。
等到了 1956 年,人数突破了 300 。
仅仅是两年的时间,曾经牢不可破的魔咒就被超过三百人打破了!
而击碎这个魔咒的,正是信念,即所谓精神的力量。
在班尼斯特以前,没有人认为人类可以跑进4分钟,即使运动员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他们的认知限制了他们,阻止他们去突破那个界限。
也许他们的身体、体能早已达到标准,但是他们的潜意识却在说:不,你做不到的。
一直到这座要塞被班尼斯特攻破了,所有人才重新认识到,原来 4 分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万事早已俱备,被奴役的认知却成了那股迟来的东风。
2. 想法改变现实
信念的力量可以如此强大,以至于它常常会影响我们的感受与行动,以此来形成它所认可的现实。
被预言的智商
研究人员从一所小学中随机挑选了一些孩子并谎称他们智力超群(根据一个虚构的测试)。在引导并确定老师们相信了这一“事实”后,研究人员离开了。
一年以后,他们再一次来到这所学校,并进行了一次真正的智商测试。然而,在这一次的智商测试却发现,那些被谎称更有潜力的孩子中有 30% 的智商平均增加了 22分!所有人的智商几乎都至少提高了 10分。
这些孩子在智力方面的进步明显高于他们那些作为控制组的同学,而一开始他们的平均智商是一样的。
研究者分析认为,老师对于那些“更聪明的学生”施以更高的关注、微笑与认可。也更有可能给予他们更高的期待,给他们设定更高的目标,更愿意在他们身上花费时间。而正是这些行为影响了孩子,最终让他们变得更加聪明。
我们的信念,它才是我们人生的最大预言。
信念对于构建我们的生理、情感、认知以及外在环境都起到重要作用。
• 影射的力量
1979年时进行的一项实验再一次证明了信念的强大。研究人员找来一些75岁以上的老人,邀请他们去到一栋特殊的别墅中生活一周。
别墅里的环境是根据1959年(20年前)的情形设置的,音乐、杂志、报纸,研究人员们精心设计,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当年的情景。
在生活一周以后,研究人员对这些老人进行了各项测试。
结果令人惊讶,与一周前进行对比,老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年龄均有所下降。
他们变得更健康、更灵活、更强壮、视力与听力得到改善、记忆力变好、智力水平也有所提高。
仅仅是一周的时间就有如此惊人的变化,仅仅是改变了被试所处的环境。
也许老人们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衰老,不是实验让他们重返年轻,而是实验所给予的环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年轻”。
正应了那句话:我们不是因年老而停止玩乐,而是因停止玩乐才会变老。
在另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用“衰老”去影射被试。
具体的做法就是让被试观看各种与“衰老”有关的单词,例如老、拐杖、皱纹等等。而在随后的能力测试中,他们的记忆力和智力也确实更差了(相较于对照组)。
而且对于被试的观察发现了:他们在离开实验室去电梯的路上,腰弯的更厉害,速度也明显比对照组慢。
人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被影射了,但他们还是受到了潜意识的影响。
• 我们创造我们的现实
我们每个人对于这个世界都存在一种“思维图式”。
它包含了我们对于外界,对于自我的认知。比如我的图式告诉我水往低处流,告诉我在数学方面是否存在天赋,告诉我这个人很友善,那个人超冷漠。
对于一切的主观认知构成了我们的思维图式,可以说它就是我们的内在想法。
然而,在内在想法之外,还有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那里才是现实发生的地方。
举例说水往低处流,这个物理现象在本质上与我们的心理图式是无关的。它并不会受到我们内在想法的影响,它我行我素,客观的发生。
而在客观世界中我的数学天赋,他人的态度友善与否,它们同样与我的图式无关。
但是,我们的大脑并不喜欢这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它追求的是两者平衡一致。一旦出现不一致,我们就会觉得不适,觉得不舒服。
所以我们会不惜一切,实行干预,使两者统一。或改变外部现实去迎合内在,或改变内在思维去附和外部。
所以当不一致出现时,我们会采取下面2种方法重建一致。
a 刷新图式,创造新的现实
举例说一个明星以往的风评不好,结果有一次他在慈善活动中捐出了一大笔钱。我们接受这个信息,更新我们的图式:ok ,他还挺有善心的,是个不错的人。
b 无视外部信息,去寻找证据证明自己图式的正确性
同样是上面这个例子。这时我们的想法就会是:捐款?是在作秀吧?然后把他过往的斑斑劣迹再找出来数落一番。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想法是消极或是积极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让结果与图式相符。
相较于第一种方式,我们往往更青睐于第二种,因为我们的大脑很“自负”,当我们已经为某种信息建立了认识,我们就很难接受新的观点。
所以许多时候,现实在不经意间被我们扭曲。
3. 行动改变想法
我们如何创造积极情绪?怎样创造一个利用角色自我改进的环境?
• 为自己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
例如去找一些我们爱的人或是我们爱的地方的照片、有趣的纪念品、喜欢的句子(要是积极正面的)。
尽可能去找到能我们感到美好、积极的事物。把它们放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地方,为自己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
即使我们没有天天去关注它们,但我们的潜意识还是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使我们可以变得更加积极,去利用影射的力量。
• 反思我们的图式
现在我们知道“图式”的存在可能会扭曲现实。所以当我们产生消极负面的想法时,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角度,去尝试发现更加积极的“现实”。
我们可以把他人的批评解释成尖酸刻薄,也可以解释为语重心长。我们可以把一时的失利解释成自己的无能,也可以解释为成功的基石。
反思我们的“图式”是怎样使我们变得消极,并用积极的态度去重新诠释。逐步修正我们的“图式”,要知道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可以习得的。
• 行动
信念的力量是很强大,但是它并不能搞定一切。就像罗杰·班尼斯特一样,要通过努力才能到达成功。
一切都建立在行动的基础上,而信念可以让我们表现的更好;我们还是可能会经历失败,但信念可以让我们更快的爬起来,去吸取经验。
信念可以让我们更有可能性成功,但它不能代替行动。只有当我们去行动时,它的力量才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
事实上就像认知可以影响行为,行为同样也可以影响认知。当我们做出积极的行动,天天将努力的自己呈现给大脑,大脑就会不堪忍受,不得不刷新它所储存的图式,变得更加积极。
就像一种螺旋,信念与行动可以互相强化,相互借力,旋转得越来越快。究竟是向上升华,还是向下坠落,选择权,一直都握在我们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