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渐修和顿悟,可能会想起佛门的公案。神秀的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而六祖惠能的偈则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家一直认为惠能要高出一筹,因为对空性的理解,惠能是胜义谛的理解。正如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而神秀的理解,则是世俗的理解,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就是应该不断去恶存善。所以,从适用范围上来说,我们如果做不到惠能,那么就做神秀吧。
这让我想起富兰克林十三种美德,实际上也是一种渐修。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里写道:“我的目的是养成所有美德的习惯”。“最好还是在一个时期内集中精力掌握其中的一种美德。当我掌握了一种美德后,接着就开始注意另外一种,这样下去,直到我掌握了十三种为止。因为先获得的一些美德可以便利其他美德的培养”。这就是一种保留好的,改正不好的方法,逐步去修正自己,完善自己。
我最近看到一本书,叫《能断金刚》。书里同样记录着这样一个方法,有四十六个商业问题,每个商业问题都有金刚解药。每周找出三个与自己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尝试着用金刚解药的方案去做,直到将解决问题的核心价值观融入自己的思维中,就换几个问题再去做。
其实富兰克林的这十三种美德,属于nlp逻辑层次的价值观。我们做选择的时候,价值观告诉我们什么是更重要的。而《能断金刚》给出的金刚解药,虽然可能会更具体,但实际上提炼成一句话,就是要想做成某一件事情,就要帮助别人做成这件事。李笑来也在他的一些书中说,打磨自己的价值观。所以,看起来,渐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会更加实用,顿悟则可遇不可求。
我对渐修和顿悟还有另外一层理解。当我们在不断地渐修,不断地探索时,按《能断金刚》里的话来说,在意识里种下了这个铭印。这个意识不断地发展,最后可能在某个场景突然激活,然后一下子顿悟,豁然贯通。所以我的理解是前一段的探索为渐修,后一段从量变到质变的那一刹那,则是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