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听头 有学头 有干头 有奔头
————英轩集团新闻写作培训个人体会
不出所料,孙海蓝老师如约而至出现在集团组织的通讯员学习培训的现场。
我是第二次聆听孙老师讲课。她的讲课知识量丰富,紧密结合案例,一点儿也不觉枯燥,都是满满的干货,需要慢慢吸收消化。因为她知识涉猎广泛,加上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参学人员脑洞大开,醍醐灌顶。我在20多年前曾经做过军报通讯员,写过新闻报道,但很多年不写,原有的知识储备远远不够了,所以我珍惜公司提供的写作学习机会,认真听记记录,积极配合提问,恨不得一股脑儿兼收并蓄。
细节决定文章质量高下;文章必须重视思想性与欣赏性;深入采访才能写出好作品;拟定一个醒目的标题文献就成功了一半;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文章结尾主题要升华(拔高)等等,这是孙老师授课时讲过的几个要点。
孙老师对写文章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用她的原话讲就是”定主题、搭架子、填内容”三部曲。别看短短九个字,却道出了写作的”真经”。第一定主题,就是文章的主旨思想,是文章的魂魄。只有主题突出鲜明且有高度,文章才能有气势,高人一筹。这需要多看新闻,多了解世界形势,多学习多思考,才能具备这个素养。第二搭架子,就是列提纲,就好比人的骨架。第三填内容,就是文章的”血肉”。是否行云流水、余音绕梁,需要靠语言文字功力了。有的人文章不美,说到底就是语言不过关。比如说,有一次我曾给一个文友修改文章,他文中有对话”你放屁!”我给他改成了”你胡说(或你骗人)!”我说生活中口语确实有这样表达,但文章里就不能这样写,太粗俗了,不美!
孙老师讲文章细节处理,可谓精辟入里。千万文章,乃至每一篇文章,能让我们记住的往往都是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细节。比如说朱自清的《背影》,父亲蹒跚着攀上月台给我买橘子吃,之所以感动了我们,这就是细节的作用。江苏省副检察长赵志刚,他曾经有一本书《我们的爹娘》,我是一夜没睡觉读完的。多年过去了,很多内容忘记,但我仍然非常清楚地记得有两个细节。一个是父母第一次见面前,作者的母亲偷偷爬上父亲必经之路的树上提前”相亲”,如果看中了就见面,否则就不出现。仅仅一个细节就把母亲的聪明机灵刻画出来。还有一个就是作者在昌乐一中上学时,有一次过大周回老家,母亲不在家,邻居说去地里掰玉米棒子了。作者跑到玉米地,在外边”喊娘”,母亲从里边回应”哎”,然后母亲从里向外跑,作者从外向里跑,母子热切相见的场景,一下子渲染出来,我认为这都是细节的功效。
关于写新闻稿件采访,我的体会是,要想写出精品,非采访不可。前年我们村搞”户户通”工程,我觉得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大好事,有必要写篇通讯载入历史。我先后回老家3次,采访不下20余人,每次采访谈话都用小本子记录下来。利用工作之余完成《通往金山的路》纪实通讯的写作,后来被《中国乡村》杂志首发,多家公众号转载,集团内刊《启航》也作了刊用。
集团组织通讯员学习培训,这是对我们的关爱,也是最好的福利。因爱,我们没有理由不拿起笔来,以感恩之心说英轩好,对英轩亲,为英轩尽职尽责。(正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