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的成语,在小学的时候就学过。它的寓意是比喻不必要和无根据的担忧,一直是作为一个贬义词在理解和使用。文中的杞人,一直以来是遭受到人们嘲笑和否定的。今年再一次教学《杞人忧天》一课时,除了与上文中这些理解有同感之外,我又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杞人身上也有我们值得提倡的一种忧患意识和科学精神,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价值追求。
一、结合历史,看杞人忧天的必然性
教学《杞人忧天》时,我刻意去搜寻了列子所处的历史年代和他个人的思想主张,也了解了一下春秋战国时期杞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有关资料显示:“杞在周初分封于河南杞县,西周懿王前迁入山东,因卷入叛乱被周王朝迁置新泰、宁阳一带,直至春秋早期。因受四邻觊觎,杞国灭淳于迁都取地。春秋中期,淮夷病杞,杞国迁都缘陵。春秋中期偏晚阶段,晋国为杞修城。到春秋晚期,杞人被迫再次迁徙到鲁国北部一带。”
从资料中可知,杞国在春秋战事纷争、群雄并起的大气候中,作为一个小国,杞人的忧患意识对杞国的立国和发展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甚至是他们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的地位和处的阶层,确定了人发展方式和方向,国家亦然。杞人“忧天”实质上是杞国“忧天”的另一种表达。在那样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这种忧患是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对国家对民族前途的忧患是爱国爱民的体现,是古代杞人留给我们今天的宝贵思想财富。
二、联系现实,看杞人忧天的必要性
“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拿到今天来阅读,我们也不能仅仅把它当做是一个值得嘲笑和贬低的笑话,杞人所忧的“天”,在现今的社会中仍有“天崩地裂”的危险。
当今社会,温室气体的危害逐渐明显,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生态环境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存在危机。人类肆无忌惮地敲诈自然带来的恶果,这不就是杞人所担忧的“天崩地陷”吗?
在人类文明已经比较发达的今天,联系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谁还会有脸嘲笑几千年前那个忧天的杞人?他透过历史迷雾,跨越时空阻隔,带给我们对天地万物的客观冷静的新认识。洞悉人类贪婪、自私、无节制的索取,杞人的“忧患”呐喊真的是振聋发聩的!这样的忧,忧得必要,忧得智慧。
三、超越客观,看杞人忧天中价值追求
杞人之忧天,他虽有“身亡所寄”的现实需求,表面看来是为自己的一己之私,但实际上他在“先天后己,先忧后乐”中体现出一种心忧天下苍生、眼光高远的价值追求。
杞人和晓之者的对话,实际上也是解释了杞人忧“天崩地坠”的合理性,因为晓之者的解释“天,积气耳”“地,积块耳”,“积气”“积块”构成了天地作为物质的东西,当然有一天会消失的。杞人的两个追问,问的也不无道理。实际上反映出他对问题的探究和对所担忧的事情如何解决的一个思考。
一个普通百姓,心胸如此开阔,眼光如此高远,不能不说他有全体意识,他人意识,互助意识。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人物形象,有其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追求,是值得我们今天的人要重新认识他和学习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