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表明:多数成年人的“缺爱”,寻其本源,缺的并非是同龄人的爱,而是“父母的爱。”
那么,经历过什么会导致人的缺爱?
1.单亲家庭,或者父母从小不在身边。
2.父母教育方式有偏差,曾用过语言、肢体暴力等解决问题。
3.父母不擅长语言表达,通常习惯用行为代替言语。
4.年幼时很少受到夸奖,常用来与更优秀的孩子不断作比较。
5.父母较少用“鼓励”的方式去协助孩子度过难关,而多运用各种“刺激性激励”:比如恐吓、逼迫等强制方式。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一个人未能与父母建立起比较强烈的依恋关系,其内心的安全感空缺是无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动消除的。
很多缺乏安全感的人总觉得没有人会永远爱自己,但还是对爱情、友情等抱着一种近乎神圣的热忱。
这是因为童年时期爱的缺失,长大后特别渴望在其他方面补偿回来——这是心理学中的补偿心理防御机制。
有着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人,成年后会表现出许多与正常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1.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
在亲密关系中,缺爱的人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羞于表达自己的需要。
同理,她们也不太懂得如何拒绝别人。
尽管她们心理非常渴望对方的在乎、非常渴望对方热烈的回应,但表现在外的状态通常冷冷冰冰,一声不吭——“我不说,但你得懂。你不懂,我就会倍感受挫。”
这个状态映射的就是婴儿时期的需求模式:
婴儿的内心需求最多只能支撑7秒。而在这7秒内如果没有得到满足的回应,婴儿就会嚎啕大哭,感到被抛弃的窒息感。
2.低自尊
“我不配”是缺爱者面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回应标配。
满腔热血、义无反顾的追逐,对于缺爱者来说是非常耗费力气的。
尽管她们想改善现状,想变得更加优秀、完美,但如果真的将其付诸实践,她们的第一反应是“怕”。
怕现实落空,怕美好转瞬即逝,怕一再受伤,怕次次失败。因为自卑,所以觉得成功太远。
潜台词就是:“我不会成功的,问我为什么?我也说不清。”
3.抗打击能力弱
孩童时期都会遇到挫折。但由于父母对待挫折的教育方式不同,致使孩子成年后面对挫折的心态出现两种极端。
面对孩子的诉求,家长的态度就是决定性因素。
比如童年时,孩子想要一个玩具。有的家长会好声好气、有理有据地告诉孩子为什么不给他买,并说明如果以后表现好,可能会拥有更好的;
但很多家长则断然拒绝,像面硬墙一样瞬间把孩子的渴求打回去:
“买什么买,我看你像玩具。”
4.能自己解决的事,绝不麻烦别人
怕自己麻烦别人,同样怕别人有求于自己。
前面我们说到,小时候的需求未被满足,很容易在长大后形成自卑心理。
所以与此同时,她会认为自己的需求之所以未被满足,是因为“不恰当”、“不正确”。
这时候,缺爱者就会走向一种极端:
不到万不得已,就不向外界承认自己的需求。
很多看起来大大咧咧的“女汉子”,其实就属于这一类。
5.尽管缺爱,却也对“爱”宁缺毋滥
缺爱者并不都是对于各种好处照单全收,相反,她们其实对于爱情、友情更加谨慎严肃,更加宁缺毋滥。
因为她们太怕受到伤害了,不够纯粹的爱像是捧杀,会让她们感觉生不如死。
6.性格偏激,极度软弱或极度暴躁
缺爱者在感情中,不仅认知偏颇,日常的性格表现也比较偏激。
要么地位极其低下,委曲求全,被人当软柿子捏;
要么擅长作闹,脾气暴躁,每天跟爱人相爱相杀。
7.容易把陌生人当做假想敌
缺爱者不太有“来者皆是客”的友善能力。
她们对于不熟的人,总抱着一丝警惕,甚至敌意。如果对方是毫无攻击性的,那么缺爱者会慢慢放下防备,也露出十分柔软的一面。
那么,缺爱是否像块不可磨灭的伤疤,跟随我们一生呢?
答案是否定的。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教你有效自救:
1.正视过去,承认曾经发生过的不快
正是因为你对过去的伤害采取逃避的态度,才无法跟过去告别。
所以,通过“正视伤害”来“免疫现在”是很必要的。
就像你容易遇人紧张,有效的办法反而就是多多见人,多多交流,从心理上接受、习惯并解决掉这种紧张感。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脱敏疗法。”
2. 对于过去的耿耿于怀,试图了解其背后诉求
比如,你小时候父母的教育方式出现差错,导致双方间产生很多不快,这些死结一直在你心中无法抹去。
但换一个角度思考:父母作为老一辈人,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学常识和教育经验?他们的所作所为背后,是不是一双期盼你飞得更高的眼睛?
看似是原谅他们,其实是放过自己。
3. 不要时刻给自己不正当的心理暗示
不必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因为“缺爱,”所以某些表现是多么与众不同。
将自己一视同仁,专注自身的发展,别把什么事都归罪于“缺爱。”
放弃幻想,脚踏实地。
4. 适当缺爱并不是坏事
缺爱的人对待外物的看法通常非常客观清晰,不太容易被狂妄自大的主观意识所蒙蔽。
尽管适当缺爱可能会带给你紧张感,但同时这种焦虑反而是鞭策你不断前行、愈加清醒的动力。
别把缺爱完全当成缺点,一贬再贬——这样的做法实际效果为零,是能让你的自卑愈加顽固。
5. 路永远是自己走的,他人只是配角
当你真正清楚了这一点,自然不会对他人的救赎抱有幻想了。
强大自己、提升自我价值,是最直接有效的满足自我安全感的方式:
自己想要的,足以给自己,此时他人的填补只不过就是可有可无的情调罢了。
6. 对待他人给予的关照,不要太依赖
把他人带来的温暖当成是情分,而不是本分。
一旦把他人的爱当成是理所当然,那么当这份爱被抽走后,你又会陷入两难的
境地,然后再去寻找同样甚至更深情的爱作为替代品。在依赖他人的循环里
周而复始。
7. 增强自信,并把自己的微小进步都记录下来
准备一个笔记本,把自己的每一步小目标,小进步都清楚记下。
这不是形式感,而是真切地增强自信的有效方式。
缺爱者普遍自卑,尽管有目标、已达到,但这个成功的过程还是很可能被自卑抵消。
所以建议用客观的方式记录下来,亲眼所见自我的成长,可有效提升自信。
最后,希望读到这里的你可以摆脱“缺爱”,收获属于自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