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一个普通的贫穷平原乡村。我是生于斯长于斯,可以说,故乡给我的影响是深远的。土生土长,对于故乡的一草一木,乡土人情都耳濡目染。虽然这认识可能只是片面浅显的,但在我身上总归有着一定的烙印存在。
虽说生长在故乡,但一直以来,真正投入家乡生活的时间,却是少之又少。从高中时开始,就逐渐远离家乡。后来一路读大学,参加工作,对家乡的印象也只是逢年过节,寒暑假期等时间,回家帮着家里干点农活。后来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活已经不再是繁琐劳累的体力活了,所以对于家里农忙时节的帮助更谈不上了。也不过是,回家和父母亲人团聚一下而已。
农村的物质生活是贫乏的,如果没有对比,倒也没有什么感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家逐渐离开乡土,到外面去谋生活。开阔了视野的人们,对于家乡物质生活的贫瘠体会更加深刻。是啊,我们再难接受家乡又脏又累的农活,也无法忍受脏乱差的卫生环境,更受不了没有各种先进娱乐设施的情况。所以,现在但凡有条件出去的人,都不愿意再困守在这穷乡僻壤。大家都在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都在与时俱进。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坚实的物质条件,文化生活就更是无从谈起。老家的文化生活在我眼中是没有的,如果打牌、打麻将不算文化生活的话。现在情况貌似好了一些,十一放假回家,看到村里已经开始有人组织大家跳广场舞了,这应该算是一种进步吧。最初,大家对于这种形式的活动,很反感,认为参与跳舞的人真是难登大雅之堂。
还有一点,故乡人情往来,红白喜事等人情文化也是纷繁复杂。如果是没有长期生活其间,是根本弄不明白的。而且家乡人对成功的评价标准也很简单粗暴,能不能赚到钱,能不能当上官。对于有钱有权者,大家都极力讨好。而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成功人士的家人甚至近亲,都会受到不一样的待遇。至于那些在外靠自己打拼,但是没有取得财富和权利者,大家是很看不上眼的,认为这人没有能耐。其实,说的直白一些,就是无法给自己带来利益,这利益一般体现在靠金钱或权利帮他们办事上。
利益关系链,这是故乡的生存之本。不管大事小情,但凡办点事就得找关系。生病到医院要找熟人,孩子上户口要找熟人,到派出所修改名字要找熟人……一切依靠程序可以办的事情,如果没有人脉,那你就等着繁琐的程序吧。
虽然生于斯长于斯,但是离家越来越远,虽然思念越来越深,但如果真要回去生活,已是不可实现的了。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不适应,对于家乡人情世故的不通透,对于关系办事的反感等等,都使得自己已经无法回身。
故乡,依然是我思念中的故乡,只是再难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