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319天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一书《致未来的教师》一文写道:“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作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
1.教师的语言要充满善意。学生一旦感觉到教师的话里含有恶意,就会以怨抱怨,有时候甚至做出奇怪的、荒唐的、毫无意义的事来。
2.允许学生性格执拗、发脾气。要为毫无怨言、默不作声、准备接受任何训斥的学生而感到可怕,应当容许学生对教师的思想似乎抱着不信任的态度,让他去检验,去研究。
3.给予学生无限的信任。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做教师的人,在心里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地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
4.始终坚信人的力量是不可穷尽的。一个学生可能在一整年里都没有把某种东西弄懂弄会,可是终于有那么一天,他懂了会了。这种恍然大悟的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在儿童的意识里逐渐积累起来的,而教师要用自己的信心帮助他的积累。
5.不轻易使用评分。那种几乎学生说了每句话都要给他打个分数的习惯,是一种教育修养处于蒙昧状态的标志。以这种态度对待事情,评分一会儿变成蜜糖,一会儿变成棍棒,他使这一个人陶醉,使那一个人受伤。在一个学季里,一个学生该有几个分数,让教师去掌握就可以了。
6.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肯定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中的成就感,尊重每个学生独一无二的个性。
这些观点让我很受触动,我不禁开始反观自己的工作。
中师毕业,我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特别信奉“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相处融洽,学生们很依恋我,教学成绩也处于领先地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每天机械地传授着知识,和学生们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教学成绩也不理想了,我进入了职业倦怠期。为了突破瓶颈,我开始进行专业阅读,和卓越教师对话,向优秀教师看齐,心灵渐渐复苏,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刚参加工作时的状态。
这学期,我努力让每节课都上得生动活泼,师生关系越来越融洽,月考成绩竟然领先了,我很开心。
文中还写道:“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使他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最强大的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自尊感是一个人的荣誉感、名誉感、健康的自爱心的最强大的源泉之一。”我对这几句话也有很深的感触。
这学期开学后,我就让学生们写日记,最先写的就是自我肯定日记,记下自己每天做得好的地方,至少三条。因为很多学生得到外在的肯定不多,受到的打击却不少,有的学生说自己没有优点,有的家长说找不到孩子的优点,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
通过写自我肯定日记,学生们的自信心慢慢恢复,原来不爱学习的夏俊焘在课堂上表现得异常积极,他还把自己的变化写在了作文中。
好动的钱增就坐在讲台边,我发现他特别有眼色,看到我擦黑板就马上来帮忙,看到我要打开班班通就主动帮忙,就及时表扬他。他很高兴,干活更主动了。
班级倒数第一名的李晓龙同学,从来没有违反过班级纪律,上周我喊他到心理咨询室帮忙打扫卫生,他拿着抹布,把沙发擦得干干净净。我在班里表扬了他,他不好意思地趴在了桌子上。
我告诉学生们,每一个人都是闪闪发光的金子,只是有的金子上面蒙了一层灰尘,暂时没有发光,我们需要不断除尘,发现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让自己这块金子早点绽放出夺目的光芒。
文中还有这样几句话:“即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法,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以后,它才能是有效的。这里不由得想起波兰的著名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的话:‘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取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如果你们想成为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要等待‘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只有你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我也深有感触。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我就接触到了魏书生老师的书,最先看了他的《家教漫谈》,魏老师的书通俗易懂,读后让我豁然开朗。后来,我又读了他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教学工作漫谈》,我被深深震撼了,非常敬佩魏老师,觉得他就是我的偶像,就是我努力的标杆,就在工作中运用他的方法,可是怎么也无法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一度很迷茫。我觉得自己的知识基础太薄弱了,修养的境界也达不到。后来,我又看了李镇西老师的书《做最好的老师》,也深受感动,被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也想向他学习,却怎么也学不好。
后来,教育界先后流行了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的、杜郎口中学的、东庐中学的、衡水中学的,我们也去学习了,回来也运用了,可是却达不到人家的效果。
现在看来,归根结底是没有倾注自己的智慧、没有倾注自己的活的思想。那么,这些智慧和活思想从哪里来呢?还要从专业阅读中来,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实践,不停地写作,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