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想跟大家聊聊三从四德,很多人会说,这玩意儿都是我们历史上的糟粕,有什么好聊的?
我不这么觉得。很多以前的文化传统,我们在理解的时候都有些过于偏颇,往往只看到他们不好的一面,却忘记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理解,我们老祖宗的文化里,很多东西对我们现在都还是很有益处的。
说到三从四德,我们想到的大多数对中国妇女的压迫,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对女人的歧视。那好,我们今天换个视角去看这些文化,让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对于女人的一个称呼“太太”是怎么来的。
“太太”这个称呼的由来,跟周朝的几位贤妃有关。周朝最早的古公亶父,品行德行都非常好,他的贤妃“太姜”,说起太姜,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她,但是说起和她的子孙,你就可能知道她多厉害了。首先,他的孙子是周朝的奠基者周文王;他的大儿子泰伯迁居江苏后,在那里建立了勾吴,也就是东吴文化的创始人。她的二儿子虞仲做过吴国的第二任君主,而后又成为虞国的首位受封君主,历史典故“假途灭虢”里借道给晋国的的这个虞国君主,就是他的虞仲的后代。第三个儿子叫季历,他是周文王的父亲,在商王文丁时,受封为“牧师”,成为西方诸侯之长。
太姜的三儿子季历,也就是周文王的老爸,他接替了古公亶父的位子,娶了贤妃“太任”,这位夫人对自己的品行要求也极高,她怀孕的时候开始胎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然后生了周文王姬昌。
周文王姬昌有位贤妃叫“太姒”,太姒生了十个孩子并且亲自调教,个个贤明,其中就有后来的周武王和周公旦。可见后来传承绵延七八百年的周朝,跟他们先祖的家风是相当有关系的,我们后世称呼别人的妻子为“太太”,也是从周王室的三位“太”字辈贤妻良母的母仪之风的典故中来的。
很多人会问,你说这些跟“三从四德”有什么关系?别着急,我们慢慢来分析。其实“三从四德”是用来训导女生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的,其中也包括女人成家之后的职责。
所谓的三从,就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中文真的是博大精深,我们来看看这个“从”字,如果你把它理解为“顺从,依附”的意思,那这所谓的“三从”是真的要被打倒的腐朽之物。可是“从”这个字还有另外的一个意思是“负担,负责”。那它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女子在家生活由父亲承担,出嫁了由丈夫承担,丈夫去世了便应该由子女承担。看看,这不是体现着对女子的尊重和无微不至的照顾了吗?
再来看“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是关于女子人格和人品养成教育的目标,我觉得不仅是女子,就是男子也应该养成这样的“四德”。
首要的是德行品德,放在现代社会那就是准确的价值观,这是你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是言谈,一个人的水花往往能看出他的内在修养,言谈举止文明有礼,相较于一个言语粗鄙的人,孰高孰低毋庸置疑。
再次是容,要穿着得当,懂得在什么样的环境展示什么样的自己,最起码也要仪容整洁,不要卖弄风骚徒作笑料。
最后是功,有些书上讲“功”标注成“红”的发音,做女红刺绣之意,我认为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生计的技巧,能自食其力。
回头细看这“四德”,我完全没有看出其中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反而看到对女性浓浓的期许。如果一个人,我认为不单单是女性,只要能真正做到这“四德”,那即便是在当下的社会,也一定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一个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