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我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见识》的第七章节—商业本质。
可能一说到商业,很多人会觉得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会想这是做生意的人看的。
是的,的确是,商业的本质上是商人才去追求的。但商人也分很多种类,最简单的分法:成功赚钱的和没有成功赚钱的。
我在这章节中看到的并不是商业的真谛,说实在的,我本身不是商人,并没有所谓的商人思维。有的是看到这些的文字的感受。
第一条:商业的本质是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
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确实,我一点都没有特别的感触。
试想如果作为商人,是想着为人省钱而不是让人花钱,我想一定不是个成功的商人。
但是,也能想到,每个人都知道商人就是想要从我们口袋里掏钱,我们处处去寻求节流的方式,可是又有几个人成功的把钱给省下呢?
在书上有个例子:曾国藩在湘军收复南京之后,在整个南京还在百废待兴之际,下令恢复秦淮河灯船,兴建两岸的商铺。手下问起原因:曾文正公的回复是:
世上真正能像他们那样成就一番事业,谋得不世功名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贩夫走卒,忙忙碌碌终其一生,能一个娱乐的地方,给这些人带来一些欢乐,也不失为一件善事。
作者在分析中指出,人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需求之后,常常会去最求娱乐和享受,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这种需求会越来越强烈。
曾文正公的这番话也侧面的证明了马斯洛的5大需求理论。人在解决的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会寻求不同方面的满足,这个不同方面也是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相关性。
再来就是,我们人具有从众心理,单我们看到其他人选择的是我们不曾想过或使用的的物品,都会有一种效仿的心理,就说随大流,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引领潮流的人或物品。
说到随大流,我就会想到自己的生活上。看到新奇的东西,觉得好玩的事物都会想要去尝试,想想人生就这么几十年,不管好不好都应该去经历,不但是对自己,对孩子也是这样。但是,随之问题也就出现了。
当给孩子的选择太多了之后,没有有了具体的目标,心思分散了,无法取得高的成绩。
第二条:不要给客户过多的选择。回到生活中也同样适用。
在第四章节中有提到,巴菲特的智慧之言,第一就是做自己懂的事情。
要做自己懂的事情,不熟悉的领域可以晚点等到真正熟悉了再进行也不迟。比如投资,为什么巴菲特的投资只有固定的那么不到10个股票,而不是分散投资。
用户的选择太多同样也难以定下心来选择。所以第二条的商业秘诀就是:不要给客户过多的选择。回到生活中也同样适用。
书中说到同学会的例子,很有感受,给的时间和地点的选择越多,同学会的成行程度越低。给A\B PLAN,是最佳的选择状态,可以就可以不可以就不用去,干脆果断的进行下去,往往同学会举办成功的几率会比较高。
第三条:往往能够真正引领市场的都是在前人成功的基础之上研发出的亲民产品。
这条应该说是古今往来都适用的,不管是规条法令还是什么引领风骚的科技产品,在最初的推出之时都是困难重重,通常都是出来一两代之后才风靡。有的甚至都没有留下印记。所以,一般来说最初的一两代在商业上都是不怎么成功的。
回到教育上,我们或许不是第一代,但我们多少都可以算是第二代或第三代,我们要进行下去的的是将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为比我们要更进一步的人。从商业视角上看,我们需要做的有很多,在背后的教育其实不亚于一个企业的培养。
那前面所说到的商业思维或许不能够说是全部都适合在教育上,但是在投入和产出的思维上确实是有可以让我们进行思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