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大王的新书《刺杀孙策》,下班后翻开,看完。
对我而言,大王的书都有一个特点,翻开就得一口气看完。以前年轻的时候颇能熬夜,用整晚的时间看完一本书,精神体力上倒不觉得什么。现在十一点以后就困了。好在刺杀孙策不那么厚,刚好在十一点前看完。意犹未尽是有的,但像读《楚墓》觉得《楚墓》未完的感觉却不明显。
这本小说很独特。
孙策比大王以前小说中的人物有名的多。无论是沈武、婴齐、何敞,还是《楚墓》中的伍生,他们说到底都是小人物,没有自带光环的出身。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里,凭着比常人多出一点的执着---或者说信念,以及好学而得的才华,解决一个个困扰阻挡自己的难题,一步步走向他们不可控的结局。
孙策不一样。他勇力过人雄姿英发,攻城掠地战无不胜,更何况,他还有大乔------这些都是他拥有众多粉丝的基础。你要是在网上批判一下孙策,估计会有很多人反驳甚至骂你。
以孙策这样级别的历史人物作为主角,这在大王的历史小说中还是第一次。(除了《赤壁》,当年的电影名震一时,但也烂出天际。如果以大王《赤壁》为脚本,至少在立意、情节方面不会落人诟病。个人认为,大王《赤壁》亦属上乘。)
有朋友可能会说,这本小说是以尹昭视角展开的,而尹昭也是位没有即真的小吏,不折不扣的小人物。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纵观全书,所有情节的铺排都围绕着刺杀孙策这个点进行的。孙策出场寥寥,但其狠毒残酷心理变态的性格,攫取天下的野心,勇猛过人的手段却刻画的异常生动,让人有身处其时的恐惧和绝望感。在《刺杀孙策》中,他是一切的缘起,从卑微的樵夫到阴沉的孙权,在这场刺杀孙策为节点的事件前后,都无一例外的和孙策发生联结,命运也随之跌宕起伏。从这个角度讲,孙策才是这本小说当然的主角。
这本小说很像一个圆。楔子里孙策杀许贡点出整个事件的因由是圆周的一个点。除了刺杀孙策,小说里所有章节也都是分布在圆周上的点。韩当—阿蘅—尹昭一条线,门客—阿蘅—尹昭是一条线,县令—吏椽—尹昭也是一条线……所有的人物或关联或从属,最后都无例外的归结到孙策身上。孙策是圆心的点,他不知道所有的事,但他被杀死,就够了。而刺杀孙策事件是简单的。孙策杀许贡,许贡的门客为主君报仇,针对孙策嗜好猎虎的特点,驯养老虎在丹阳做局。最后孙策坠入局中,也被杀死。
这样的结构很巧妙。它使我们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一度忘了“刺杀孙策”而体味到孙策治下江东的众生相。也一步步了解到孙策的该死。
孙策是该死。他所造成的桩桩血案的孑余之人都有理由向他复仇,他所残害的女孩子的父亲也有理由向他复仇。可他最后死在谁的刀下?为什么杀他?
细思极恐,回味悠长。
整本小说的气质是沉静的,悲伤的氛围自始而终。有让人温暖的人和事,但也难掩伤感。
文字是一如既往的大王特色,典雅而克制,能一下子把你带到那个时代,别人学不来,我更说不好。都来读读这本小说吧,你能感受到的会比我所写的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