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写各种各样的文章,发在简书、公众号、豆瓣等各种平台,这些大多都是准备给别人看的。既然是给别人看的内容,那么在动笔之前,该准备什么?完篇之后又需要做什么?
一、动笔之前
既然是写给别人看到东西,所以首先我们要有读者意识。
从写作角度看,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是指写作时心中存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接受美学家伊瑟尔(Wolfgang Iser)提出,作者创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隐在者”(Implied Reader)。这一“读者”存在于作者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实际上,它是“读者的需求或审美期待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是读者的存在与作用内化生成于作家心中的一种意识”。
正如书中所写,凡是跟别人相关的事,能够知己知彼总是好,要不然难免做不好。而写东西给别人看正是跟别人相关的事。
正因为如此,在下笔之前,我们就应当问问自己,想想别人。
(一)问问自己,对写作内容定位
问问自己的文章是否值得一读?我是否把要表达的内容写清楚了?我把文章的顺序安排好了吗?我这样的安排是否能让人充分领会我的意思?
“想想自己”是我们对自己写作内容的定位。在写作之前,我们就应当先想想我们我在哪个方面比较擅长,我写的内容能够为读者提供什么帮助?是干货分享,帮助读者提升自我;又或是情感励志、娱乐消遣……诸如此类。不然,读者为何要花时间看我们的文章?为读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是我们写作的目的之一,在如今这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一目的更是变得尤为明显与重要。
(二)想想别人,对读者群体定位
想想别人,即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看我文章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年龄多大?生活环境怎么样?教育程度怎么样?工作情况怎么样?他们需要知道的是我能够给他们写的吗?
“想想别人”是对读者的定位。即我写出来的东西,是哪一类人会看?读者定位不仅是读者群的定位,更是读者群需求的定位,在确定读者人群之后,我们还要考虑,读者需要什么样的内容,这些内容我能否提供,而读者群及其需求都是变化的、模糊的,因而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尝试。
想得具体了,写成的东西总不至于差到哪儿去,也许竟是成功之作。
二、完篇之后
讲完了动笔之前,再来讲讲完篇之后。我们写完一篇稿子,或是投稿,或是自己发布在自媒体平台。但是在完篇之后就交出去吗?
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据多数人的写作经验,写东西一次成功的例子并不多。除非是我们完篇了就不再看,否则我们总是可以找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妨碍我们与读者交心。
既然如此,完篇之后,我们应当这么做?我想你应该也已经猜到了,完篇之后,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马上交出去,而是修改。重新再想想,仔细修改。或者我们也可以请朋友帮忙看看,直到我们自己或者那个朋友看不出什么毛病了,再把我们的作品交出去。每一位认真的作者都是这么做的。
我们要修改的内容要尽可能地做到细致,大致如下:
多写的,把它去掉;
少写的把它补上;
没写正确的,把它写正确;
没写明白的,把它写明白;
语气不顺的,就换另一种语气;
词语用得不够贴切的,就换一个词……
看了这么多条目之后,想想真的是头皮发麻,在写之前就做了那么多准备工作,完篇之后竟还有这么多麻烦事,不过只要我们想想,我们与读者交心就全靠着这写下来的文字,自然就不会觉得麻烦。而且,凡事养成一个习惯,随它多麻烦也会变得稀松平常。完篇之后再看看、再想想、再改改正是每一个认真的作者必须养成的习惯。
最后,愿同在写作道路上的你我,在写作这件事情上认真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