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两句话:
A. “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为90%”
B. “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为10%”
它们描述的是同一个意思,但前者比后者让人更觉安心。
像这样本质含义一致,但因为表现同一含义的框架不同,就会导致人们的感受不同,认为它们有差别的现象,就是框架效应。
再来看一组实验,情景一:如果一笔生意可以稳赚800美元,另一笔生意有85%的机会赚1000美元,但也有15%的可能分文不赚。
情景二:如果一笔生意要稳赔800美元,另一笔生意有85%的可能赔1000美元,但相应地也有15%的可能不赔钱。
实验结果表明,在第一种情况下,84%的人选择稳赚800美元,表现在对风险的规避,而在第二种情况下87%的人则倾向于选择“有85%的可能赔1000美元,但相应地也有15%的可能不赔钱”的那笔生意,表现为对风险的寻求。
框架效应还有一个常举的例子——“吝啬鬼的故事”:
吝啬鬼掉坑里了,当好心人说:“快把手给我,我把你拉上来”,吝啬鬼不同意。换成“我把手给你,你快抓住我。”的时候,吝啬鬼才同意被救。
同样的结果,不同的表达方式,给人的感觉就不同。这个效应也提醒我们,在与人沟通中,不但要看说什么,还一定要注意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