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读红楼的人众多,有将毕生投入红学研究的泰斗级人物周汝昌,也有为其评书立传一代才女张爱玲,还有像我许多这种尚在拜读经典之初的爱好者。
曾经看过一些有名的作家谈过自己的文字为什么有感染力的原因:那出自于自己的内心。很整齐划一的回答。但我老觉假模假式,完全欺骗读者。
直到上了大学,有更多的时间去留意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自己无意间的一两篇旁白和高中那所谓的戴着镣铐舞蹈的考试命题作文相比,真的有着很明显的不同,我从不觉得我写的东西(更喜欢这样称呼,我觉得文章大家才能用)有感染力,因为高中常写议论文(可能是自己的习惯问题),写来写去就那么些例子,作文用词虽华丽,但却枯涩乏味,没多大意趣。但前些日子发了一条说说 ,关于自己内心真实可感的,后有语文老师评论,汝之文章,大有进益!
所以,作为大家,曹雪芹(以下简称曹)自然也不会忘记。大作《红楼梦》就是其中之典范。
曹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因此家里还没生变故之前,曹的生活也是极其奢靡讲究的,从黛玉进贾府后的第一次晚餐后饮茶可窥一二。曹祖上发家于皇太极入关,没落于顺治皇帝时期,家道中落迫使他从食指不沾阳春水的贵家子弟沦落为五斗米折腰的贫民,这个中滋味恐怕只有曹自己知道。所以由曹写的同样盛极转衰红楼故事才会那么深入人心,看到最后,黛玉病逝,宝钗守空闺,袭人迫嫁,迎春所托非人,探春囿于内宅空负才华,惜春红尘看破斩青丝等十二钗的命运,不免一阵唏嘘。
最喜欢曹对黛玉进贾府到宝黛初相见众人动作心里活动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在这么一小段就有很多的体现,比如当母亲早逝极其敏感的黛玉告别父亲来外祖母家时,内心应极其不愿的,因此“处处留心,唯恐被他人耻笑了去”;又比如贾母问及黛玉念的哪些书时她前后不同的回答。
细读红楼梦,其实很有乐趣,比如作者给笔下人物的命名,故事一开头贾雨村与甄士隐的出场不仅为后来香菱的身世作出铺垫,也可以从两人的名字读出作者对两人的评价,“真隐士”,“假语存”,又比如荣国公府的四春,元,迎,探,惜春与“原应叹息”谐音,从作者取名的意图可以知道四春最后的结局。
从曹的一生可以悟出:一个人的生活中有各种值得纪念的东西,一部分来自儿时,其余部分来自人生不同年龄段的际遇。幼年时的生活富庶和成年后的穷困潦倒给他提供了生活启示录般的素材。
生活中,让我们真正感到幸福的,是拥有心灵的财富,与美好的能量,这样就算你生活在一片未知与荒芜之中,也能找到生活的乐趣。所以,红楼之美,美在养心。
另附一张人物关系图,希望没有看过的朋友也去感受这个已让许多人着迷的红楼梦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