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说:"我为《人间喜剧》所付出的孜孜不倦的辛勤劳动。就是这种善与恶的有益的对立。”这里的“善与恶的有益的对立",体现在形象塑造上,也就是"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区分。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这些人物的活动构成了生活的主体。在文学作品中,自然地要写这些各种各祥的人物,而且作者对这些各种各样的人物要作出自己政治上的、道德上的、美学上的评价,作出某种“正面”、“反面”的区分。因此,“反面人物 ”在作品中的出现是符合文学创作规律的,是现实生活中反派人物的艺术表现。
但是,对于反面人物的描写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模式:外貌漫画化、性格脸谱化、情节兽性化,一句话,反正不外乎青面獠牙,是矮、小丑的人物。这种公式化、简单化的描写,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
在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1、“反面人物”也是人,他们并非被开除人籍,所以在描写中,应该写出合理的人性。应该承认反面人物也是有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性格和情节也会是复杂的、流动的,因而作者对“反面人物”的思想评价,美学评价不应该是简单的。
例如:《红楼梦 》的王熙凤,她阴险、残忍、心黑手毒,真可谓“一把刀”,然而她能干、泼辣、机瞥、诙谐;又确象“一盒火",这个形象既令人憎恶,但对其长处又让人不得不赞叹。在小说中曹雷芹对王熙凤的态度也不是单一的一个调,而是深入开拥此形象的内心历程和灵魂世界,从而使这个形象具有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2、“反面人物”不一定就是反动人物。
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谢惠敏这个人物,自然是一个“反动人物",她身体健壮,思想单纯,工作积极,遵守纪律,是大伙喜欢的好学生。像这样一棵好苗,却被“四害”打下了黑色烙印更甚。该小说从反面揭示了“四人帮”坑害孩子的罪恶,其主题的深度是显而易见的.
3、“反面人物”不一-定都是“凝固型”与"极端型“的坏人,所以,“反面人物 ”可以向“正面人物”转化。拿古典名著《水浒传》来说吧!小说不仅写了卢俊义,宋江的转化,而且写了林冲、鲁达,杨志等的转化或反复。不过,必须指出她们的转化有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
当然,“反面人物 "向“正面人物" 的转化不能说两者没有界限,而且是说明典型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从形象对比的意义上说,反面形象是可以看做正面人物的陪衬的。通过正反人物之间的冲突,通过正面人物战胜反面人物的结局,无疑可以更加显示出正面人物的性格光辉和英雄本色。但这仅是描绘反面形象艺术职能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一个反面形象的成功塑造必须具备典型人物的基本要素,有自己独特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