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好是在《镜花缘》入选七年级语文新课标读物前不久才第一次读这本书的。当时在早晚高峰的地铁上看得津津有味,甚至读到有趣的地方会傻笑。等轮到自己要做这本书的时候,我就笑不出来了。
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全书的篇幅特别长(我们这版本如今成书是648页),各种编校环节都会非常费时;其次,市面上已有诸多版本,何必还要趟这“浑水”?归根结底,还是怕“我是编辑我可耻,我为国家浪费纸”。
弄明白做一本书的意义,需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看了一圈回来,市面上的版本基本上应该是为了赶“新课标”的浪潮匆匆成书的,有的只有原文,有的在原文基础上添加了简单的页下注。而既然是七年级入选,生僻字词的注音、注释是非常必要的,怎么加也值得推敲。这本书是长篇志怪小说,语言白话,随文附注是最好的做法。进一步思考,它的价值仅仅是供七年级的学生阅读吗?权衡再三,我们决定打造一个适合大众阅读的足本无障碍阅读版本,不只为学生,也为所有关注《镜花缘》的人打开一扇窗。
形式已定,内容跟上。为了更专业地解读这本古典名著,我们找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王莹博士校注。她欣然应允,并非常认真地查证多方资料,将生僻之处一一标出并亲自手写注释,个别注释她竟然手写了数百字。虽然编加时有些地方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只能忍痛删减,但其学者风范可窥一斑。
《镜花缘》因奇幻的想象而犹为人称道,所以附录部分梳理了书中描写的33个奇幻国家,虽然早有人做过此项梳理,但我们这次特意用原文解释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只改动个别字词来使得语句晓畅,与原文相得益彰,不会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出戏”。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们这版独有的“附加值”了,那便是书中一百多个人物的关系表。开始非常纠结要不要加这项,因为难度可想而知,它需要对这本书反复阅读,需要在电脑上挨个查找人名来确认,需要手工绘图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出于对这本书的喜爱,我在跟这本书“死磕”几个月的基础上,花费一周时间,终于有勇气把这张表摆上了台面。
配图方面,我们选择了清代孙继芳的20幅手绘彩图,孙继芳所绘《镜花缘》,线条自然流畅,刚柔相济,虚实浓淡得体,色彩鲜艳明快,人物形象生动,场景的点缀也都画得一丝不苟,恰到好处,所以我们选择了整页插图的方式,尽量将其放到最大,并保证了清晰程度。
内容齐全后,最耗费心神的当然是封面阶段了。还是那句话,版本众多,如何推陈出新,脱颖而出?集结了两位合作比较久的设计师,同时开工,双管齐下,一人出至少三个方案,前后出了七八个方案,然后……全部被毙掉了。一度陷入难产状态,进度又紧锣密鼓,半夜失眠感慨,做书有时真的是特别孤独的一段旅程。
我想要这个封面上闪耀出想象的光芒,它必须是要有魔力,让人知道这本书的个性所在。怎么表达?它应该是人工的,原创的,带着质朴的温度,但不能局限于现实中的事物。只能是手绘。可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手绘出符合主题的封面?插画师及其领悟原著的能力都是问题。危难关头,之前两个设计师中的一个挺身而出。她可以画。
书里面的东西不能乱画。我们的方法比较笨:尽可能地去找书里的描述来揣摩,书中提到的动植物有些来自《山海经》,我们就去参考清代汪绂《山海经存》中是如何画这些动植物的……整个过程像啃硬骨头一样,难以想象我的设计师是如何接收我的信息再落实到画稿上的,毕竟我们两个真的只是一个平凡的编辑与一个平凡的设计师而已。但当封面手绘稿出来的时候,我知道,只要努力,平凡也会变得有力量。
书中白猿是一个“主角”,所以我们把它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至于其他元素,读者自会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感悟。颜色选择上选了黑金搭配,并且特意将书名部分烫金,圆了我要它“闪耀”的梦。其余线条没有烫金,整个封面覆的也是亚膜,是希望它低调有内涵,而不是闪耀过头以致虚浮。
各个环节费尽心思,总之,这是一本冲着“完美”去做的版本(虽然并不可能完美),尽力而为不过希望它能代代流传。想当年李汝珍“消磨三十多年层层心血”才写就的这本书,如果不是列入了新课标,大概不会被这么多人关注。而经典,注定是“闪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