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视频里的女儿一遍又一遍地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我禁不住她的央求,决定即刻启程回家。
数米之遥,女儿就看到了我,立刻扔下手里的玩具,边跑边大声喊:“妈妈回来了!妈妈回来了!”飞一般地钻到了我的怀里。
同女儿玩耍了一阵,但这期间由于电话接连不断,我暂且把女儿搁置在一边。女儿不断使出浑身解数要吸引我的注意力。我也无暇顾及,正当我忙于应付一个又一个电话时,女儿给远在上海的姑姑发了一条语音:“姑姑,我好无聊啊!”
我被女儿逗乐了,觉得她很滑稽,同时又内疚。她日思夜盼希望自己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样每日有爸爸妈妈陪伴。而此时虽然我在她身边,却仍在忙于自己的事情;而这种陪伴是无效的,所以孩子才会“无聊”。
突然觉得这种情景很熟悉。上次在小区看到一个奶奶一只手晃着推车里的孙子,另一只手在搓着麻将;两天前听闺蜜抱怨带着孩子购物太麻烦;12年有一则新闻:一位年轻妈妈忙于刷朋友圈,三岁的孩子走丢了。16年一则新闻:河北一位父亲因忙于庄稼农活,6岁的儿子掉到枯井里.……
我们常常视孩子为宝,但在陪伴孩子的时间里因各种因素却侧重于“自我”。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认为:孩子的事没有我们的事重要,他的事都是小事。
孩子的事真的都是小事吗?
2
小汤今年七岁,读一年级,是我邻居家的孩子。最近,都说她像换了一个人;比以前乖巧、干净、懂事、勤快多了;期末考试还拿了奖。
小汤家以前的常态是:妈妈出去美容、唱歌、聚会、打麻将,对孩子是放任自流的态度。孩子由奶奶带着,一但孩子犯了错误,她就大喊大叫严厉批评,甚至打骂。在这样的环境下,小汤就成了叛逆、不讲卫生、不写作业、打架的野孩子。
孩子妈妈说,一次她刚好碰见女儿跟小朋友吵架:人家说她是没人要的孩子,爸爸不回家,妈妈不管她。女儿挺身而出,反驳到:你胡说,我妈妈可疼我了!
她说当时她的心揪到了一起,一直以来认为孩子的事都是小事,没有把孩子的事放在心上。因此,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造成了孩子今天这个局面。
从那天以后,她把重心放在了孩子身上,关心孩子的一举一动;了解孩子的心思;并陪孩子一起做游戏;给孩子讲故事;还去买了些如何培养孩子书,汲取经验。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改变。
她说,养孩子得用心,你有没有把心放在孩子身上,孩子是能感觉到的。幸运的是我反思的早,要不然,这孩子就被我给毁了。孩子的事无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