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管理挑战》从假设开始讨论,第一章基本上是提出假设,然后进行分析讨论。从过去和当前形势出发,对未来一定时间内的趋势进行一个大胆的假设,而后又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分析判断,直至得出一个相对明确的结论与接近事实发展的假设。
01
为什么要重视假设?
摘录:假设存在实践者的潜意识中,这也决定了实践者对于事实的认知。21世纪的管理,假设作为管理的前提非常重要,但是还未被关注。假设,基于当前的事实做的一定推断,也是管理的方向。假设会随时间和事情的发展而变化以事实为标准判断大致的趋势。而对于假设的判断分析后,我们才能得出结论。
假设,重要但又被忽视。我们当前所做的事情其实都存在对事情的一个预判,根据我们的认知与所学,对事情的发展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一个假设。而后我们又通过一步一步去论证我们所做的假设正确与否,而着证明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经验。
如我之前从事维修手机与电脑的工作,当我掌握基本的技术之后,主要就是增进经验才能提高。而我们接到一部有问题的机器,比如手机充不进电。我们会对这部手机进行一个假设,即可能导致出现充不进电的原因,而后便是一步步,从最简单的开始证明。我想所有的工作都大致如此。
02
管理是企业管理?
摘录:管理学初期都被认为只是用于企业管理,而事实上管理学最初是被用于非营利性机构。二战结束后,才被广泛运用于企业。
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使命决定战略,战略决定组织结构。
不同组织管理方式的不同最大差异体现在术语上,在问题上,90%的问题,只有10%左右因不同组织所具有的使命、文化、历史和专业用语而不同。(管理所碰到的问题大部分都是相同的,少部分是因为组织所处的位置和所在背景不同而有所差异。)
管理是所有组织所特有的和独具特色的工具。
在前几十年的时候,提到管理,大家都会默认为是管理企业。然而历史上管理学在发展初期,并非用于企业,只是当初因为管理学的发展与工会存在冲突,工会认为管理学的施行伤害了工人的利益与安全。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管理学都被运用于非营利性的组织中。在二战过后,管理学才被运用于蓬勃发展的企业之中。随着管理学在企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而后被人们所广泛学习,这也导致了许多人认为管理学只存在于企业管理中。
不同的组织,对于管理学的运用都是不同的,这与不同组织所处的环境以及背后的文化、历史等有关。但是所遇见和需要用管理学处理的问题在本质上又是一样的。
03
一种恰当的组织形式?
摘录:所谓一个恰当的组织形式是不存在的,只有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每个组织形式都有独特的优势、局限性和特定的应用方式。
一个特定的组织结构是与在特定的条件下,在特定的时间执行特定的任务相匹配的。
不同性质的任务使得不同的组织结构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组织的原则:1、组织必须是透明的。2、组织必须有人拥有最高的决策权。3、一个人只应有一个“领导”。
人们所向往的“大同世界”,其中关键的一点是消除等级制度。然而等级制度终结是不可能发生的。等级制度不可能终结,因为等级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以及理由。当组织出现危机时,必须要有人能做出决策(即使这决策可能是错的)。当组织需要做出重大决策时,也需要有人拍板决定。这也意味着有人需要拥有最高的决定权,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承担更多也就需要得到更多。
对于集权和分权。在一个组织中既要集权制要分权制,具体的使用则要看组织所处环境。例如外汇风险管理需要集权,而在向客户提供服务时(特别是售后类)则需要分权,需要更多的自主权。
组织原则:组织必须明确告诉组织成员组织的使命与责任,明白的说就是要告诉组织成员,组织是做什么的,需要他们怎么做,他们是在怎么的组织结构中工作。组织必须有人拥有最高决策权,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一个人在工作中,只能对一个领导负责,不然会造成工作的困境,这也意味着组织需要扁平化。组织扁平化,管理层次越少越合理,也越有条理。组织扁平化能让信息快速传递且保持信息的真实性。
04
一种管理人的恰当方式?
摘录:企业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管理不同类型的工作者,而且相同类型的工作者的管理方法也需要因时制宜。
知识工作者不再是下属,而是属于合作者。
在自己的工作上,下属需要承担起教育上级的责任,即帮助上级了解市场调查货物理治疗法内容、具体的程序和各自的效果,上级才能发号施令。反过来,下属需要上级下达命令,他们希望上级告诉他们能得多少分。参考:规定标准、价值、绩效和效果
新的假设:1、管理不是管理人。2、管理是领导人。3、管理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人的优势和知识。
组织需要各种不同的工作者,而知识工作者将会慢慢在大部分区域替代体力工作者。知识工作者,活跃于现在管理学的一个群体,也是未来的主要趋势。彼得在文中提到:知识工作者不再是下属,而是属于合作者。具有非常超前的眼光。
知识工作者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更具备独特的个性。从之前的八零后到现在所说的一零后,每个时代的人都具备有鲜明的个性。而随着教育的深入与普及,知识工作者将会越来越多。知识工作者拥有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以及经验,而这些都存在与知识工作者脑中。这有别于体力工作者依赖机器,以及可替换性。
05
技术和最终用户是一层不变和已知的?
摘录:非客户始终是变革的原动力。
出发点应该落在客户认定有价值的方面,可能的假设是:供应商不卖的,才是客户需要的。
客户认为有价值的始终与供应商认为有价值的或认为具有优质品质的方面存在巨大的出入。
管理学将越来越多的需要以(假设是:供应商不卖的,才是客户需要的。)这样的假设为基础,即技术和最终用途都不是管理政策赖以存在的基础。它们存在着局限性。在可支配收入的分配上,客户的价值观和决策应该才是管理政策的基础,因此这些基础日益成为制定管理政策和战略的出发点。
在过去,我们都会认同这个假设,即技术和最终用户是一层不变和已知的。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可以说技术与最终用户是一层不变的。在改革开放后大量的事实证明了潜在客户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这也就是说技术的发展以及最终用户都是未知的。甚至最终用户都可能不明白自己的需求。
在我所呆的电子产品行业,我发现随着客户的需求越来越多,供应商越来越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是不是证明我们提供的并不是客户需要的,或者是无法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而我们提供不了的才是客户所需要的。
而我们供应商的价值观与所认为的有价值的是我们自己所认为的,供应商与客户的价值观和对产品与服务的认知总是存在差异的。无法探寻到这些差异,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可能是致命的。
06
管理是对内部的管理?
摘录:任何组织的绩效都只在外部反映出来。
管理的责任是通过协调组织的资源,在组织外取得成效。
管理的目的是帮组织取得成效,他的出发点应该是预期的成效,他的责任是协调组织的资源取得这些成效。他是帮助组织在组织外取得成效的工具。
决定管理实践的不是政治与法律,而是其经营方式。
在管理学的早期,不管是科学管理,还是一般管理,都认为管理是对组织内部的管理。在后期的发展中,管理者发现外部的环境会影响内部环境,而企业的最终绩效都来源与外部,也体现在外部。管理者除了要对内部进行管理外,还需要对外部的环境(如:政治、法律、竞争者、合作者)进行管理。有些管理者则认为管理就是协调内外部的各种关系。
总结:只要能影响组织的绩效和成效的,就是管理的中心与责任,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在组织外部,无论是组织能控制的还是组织不能控制的。
第一次这样系统的读书笔记,虽然内容繁杂了一些,也没有一个非常好的主线。但有开始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