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了两个孩子,回家路过楼下的幼儿园,远远就听到小孩的哭声,心想:又是一个不肯去幼儿园的孩子。走近一看,一个小姑娘,哭得撕心裂肺,一旁的妈妈死死拽住孩子的胳膊,一边拉扯,一边说:“妈妈让你刷卡好不好?”孩子哪里肯听,还是哇哇大哭,嘴里叫唤着不去幼儿园。
去过很多幼儿园讲家长课堂,这样的现象问题也是几乎每个家庭都会遇到。作为父母,我们常常会用一些方法,但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有益却不得而知。
有时,我们会选择讲道理,什么宝贝长大了就该上幼儿园;有时我们会转移注意力,像那位妈妈那样;有时我们会恐吓诱惑。总之为了让孩子不哭不闹上幼儿园,我们是使尽了浑身解数,却发现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这样的问题。
在养育两个孩子的过程中,我也会遇到这样的事,但我发现处理孩子的情绪,远比处理事情更重要,也更有效。
昨晚做好了二宝要带去幼儿园分享的饼干,今天早上本以为他会顺利开心上幼儿园,没想到叫起床时就开始念叨不去幼儿园。我趴在他旁边,抚摸着他的背,说:“妈妈听到了,你不想去幼儿园,是不是还没睡醒呀,那就再睡十分钟吧。”过了一会儿,二宝自己醒来说:“妈妈,十分钟到了吗?”就这样,我们顺利起床,开心上幼儿园。
在丹尼尔•西格尔的《全脑教养法》中,他将人的大脑结构比喻成是一幢复式的二层楼。一层掌管人的情绪,呼吸,眨眼等,二层掌管思维,理性,想象等。在一楼通往二楼的楼梯口,有一个杏仁核。
当一楼充满情绪时,杏仁核会自动关闭通往二楼通道。因此,这时不管你和孩子讲多少有道理的道理,他都不会思考。所以,西格尔给了一条建议叫做“清扫一楼”,也就是先处理一楼的情绪。
处理情绪的第一步是共情,说出孩子的情绪感受。比如:孩子你有点伤心,你很害怕,你不想上幼儿园,你不想离开妈妈……很多人不这样说是担心孩子会哭得更厉害,其实心理学研究证明,当给情绪命名时,这种情绪能量会瞬间下降。
第二步是允许孩子发泄情绪。情绪是一种能量,需要自然流动,如果受到压制,则很容易积压在心里引发身心健康隐患。“如果你想哭,就哭出来吧。”
第三步,陪伴。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妈妈都会陪着她。一般来说,孩子的情绪得到理解与包容并能自然发泄后,就会平静许多。
当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我们再处理事情,再立规则孩子就会容易接受了。
各位爸爸妈妈,如果你还头疼孩子的哭闹,不妨试试,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