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康玲艳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 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3.朗读诗歌,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分析诗中的比兴、夸张、拟人等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山丹丹花开红 艳艳》(阿宝),导入新课。
刚才播放的这首民歌歌名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是用什么形式写成的民歌。 (信天游)
信天游是一部镌刻在黄土高原的传世巨著,是劳动人民自由酣畅地抒发情怀的心声,它游荡在天空,流走于沟溪,回音于山谷
展示“信天游”文体知识。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 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它是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
那么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让我们与贺敬之一起回延安,了解信天游,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挚爱深情。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 展示预习朗读标记,大声朗读,交流读诗感受。
(内容上、形式上、情感上等)
直白、热烈、豪迈
2.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
“母亲”的形象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 资料补充:理解母亲延安情怀。
“革命中的延安”,从抗日战争起,延安就一直处于战争的最前沿。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如火如荼的大生产运动”,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毛主席亲自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伟人在延安”,与此同时,我们的领导也不忘对下一代的培养。
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峄县一个贫农家庭。在亲戚的资助下读完小学,考入师范学校。抗战爆发后,流亡到湖北,入国立湖北中学。1939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赴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1946年,贺敬之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与人合创新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之后奔赴新的战场。这首诗是作者1956年从北京回到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的。
由此可知,他是在延安成长的革命诗人,对延安有着最真挚的情感,所以深情的称延安为“母亲”。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跳读课文,并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5个小节的主要内容及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1)回延安——抒写久别激动之情——激动、喜悦
(2)忆延安——追忆圣地养育之恩——感激、怀念
(3)话延安——描绘欢聚话今昔之景——真挚、兴奋
(4)看延安——记录旧容换新颜之貌——欣喜、豪迈
(5)颂延安——歌颂圣地大贡献之愿——赞美、热爱
四、细读诗作,体会情感。
品读精彩语句,体会情感。
(1)对话和动词。(语言、动作描写)(2)景物和场面。(抒情方式,直接,间接,修辞)
(3)想象和联想。
(4)句式。(叠词、比兴)比兴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兴——先从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文已尽而意有余。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五、拓展阅读。
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无数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访问你的祖辈,父辈,或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课外推荐阅读: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莫耶《延安颂》
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
曹靖华《小米的回忆》
六、作业。
1、背诵诗歌。
2、试着用信天游的形式写一首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