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芃(péng)篙,一个相信思考和努力能够拿到结果的家伙。
“换位思考”大概是一个每个成年人都理解,但是大部分人不会去应用的道理。这个逻辑延伸到软件行业,就是所谓“从客户角度出发”、“用户思维”之类,道理讲得很顺畅,实际的工作生活中却总是难以做到。今天就聊一聊这个事儿。
01.先讲几个小故事
第一个场景,发生在解决客户问题上。物联网行业,设备需要先连上网络,业内管这个步骤叫通过APP“配网”。设备还有个“在线”的状态,就好比QQ上好友在线或者不在线,不在线则表示设备没连上网络,这时手机APP或者云端都是没办法操作设备的,业内管这个叫做“离线”。
某天,一个客户反馈问题,说您寄过来的样品设备,我们连不上网络啊,帮忙看看是咋回事吧。
我们的工程师按照“离线”的思路查了很久,发现设备日志都找不到,觉得非常奇怪,就给客户打电话。聊了好一会儿,才搞清楚,原来是设备连配网都没成功,客户说的”连不上“,实际上是指没有配上网。
工程师就“教育”客户说,这种情况你要告诉我们是配网没配上啊,不要说设备连不上网!
第二个场景,发生在物联网的APP产品上。技术上物联网设备通信有通过BLE的,有通过Wi-Fi的,有通过Zigbee的。有些物联网APP在引导用户使用设备的时候,需要让用户根据设备的协议选择不同的交互入口。这个事情的离谱之处就在于,默认用户是一个设备协议大师,他能搞得懂什么是BLE,什么是Wi-Fi,什么是Zigbee。可能很多人会说,现在还有人不知道这些吗,特别是前两个,但那大多是1980年之后出生的人,很多老年人是不太理解这些概念的,这个APP设计不面向老年人了吗?要知道银发族是未来重要的趋势之一。
第三个场景,发生在带娃上。芃篙家的好大儿三岁了,三岁的娃开始有自己的小脾气,有时候会摔自己的书或者玩家来表达不满,这个时候可能会一笑置之,也可能会尝试沟通教育,但是很少发脾气。但是某天小家伙突然冲过来,抢过手中的手机摔在地板上时,几乎控制不住要发脾气。实际上,在三岁的娃眼中,他没有价值高低的概念,他只会简单地想,爸爸在看手机,没有来陪我玩。小孩子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家长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妈妈,早年间自己做娃的时代和记忆多半没什么参考性,带娃的过程是一个再次成长的过程。
02. 90%以上的人都不会换位思考
你看,生活上也好,工作上也好,不是不明白换位思考的道理,只是没有这个意识去做。
对于上面三个场景的案例,做一个不负责任的诛心之论。
没有从客户认知层次的视角出发来沟通,恐怕是由于自己的傲慢与偏见;
没有从用户的理解能力视角出发来设计产品,恐怕是由于自己的懒惰和敷衍;
没有从小孩子的角度来理解行为,恐怕是由于自恃身份和全方位压制的状态。
当然,这样分析非常主观且不全面,但必然有其中的因素在。根源是我们没有把对方放在跟自己绝对平等的位置上,从这个角度讲,世界上本没有绝对平等的存在,所以我们都是这些案例中的人,或强势、或弱势;人人都是这个案例中的人,或强势,或弱势。
这样来说,绝大部分的人,在绝大部分的场景下,都很难做到换位思考。
03. 要有意识地换位思考
既然多数人不会换位思考,那么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就很重要。就是在某个层面做到脱颖而出的关键点。为什么这么说呢?
想服务好客户,我们需要更多地换位思考;想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我们需要更多地换位思考;想跟家人建立更和谐的关系,我们需要更多地换位思考——在外人面前谦逊有礼,在家人面前横眉冷对的人,大概也是没有排好优先级。
关键点在于,换位思考之后,更能理解矛盾点的本质是什么。有了相互理解,就更容易做出更好的服务、更好的产品,少了互不理解的冲突,也就有了更好的关系。
可能有看官要问了,道理我都懂,关键是怎么能让自己“有意识”起来呢?芃篙大概找到两个办法,不一定有效,仅供参考。
第一个办法是,给自己设定一个意识上的“开关”,在自己的意识里埋一个“触发器”。当意识到自己情绪有剧烈波动时,马上就要发脾气时,问自己一句话,“是不是存在误解,是不是没有从对方的视角来考虑问题”;
第二个办法是,找“对抗性”的关系,主动去训练自己的换位思考能力。比如你是研发岗位,那么测试岗位就属于某种程度上的“对抗性”岗位。你有没有认为某位测试同事提的BUG是吹毛求疵?如果有的话,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一下,这个现象,是否可以认为是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