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焦虑的性格让我们的生活如坐针毡时,我们都希望可以寻求方法来改变它,值得庆幸的是,性格的自发性改变概率达到了10%,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可以借助自己和他人的帮助,改变我们焦虑的性格。
首先,要对自己提出正确的问题。
很多时候,焦虑情绪的出现,并非是环境和个人的直接后果,而是个体和环境之间达成的一种“交易”。具有焦虑性格的人,在面对同样的“威胁”时,产生的应激反应和采取的应对方式是不恰当的。那么进行自助,就是让我们寻求到适度的反应和应对方式。
作者认为,减轻焦虑,要注重使用三个“过滤器”。
第一个,是我们的自身防御机制。这其实是一种人的本能活动,是一整套认知-情感的无意识的活动。比如说,我们有时候会将自己的焦虑情绪转移到书中人物或者电影角色的身上来缓解焦虑情绪,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我们在无意识中进行的自我防御。
第二个,是我们主动采取的调整策略,一种是“回避策略”,就是通过认知的替代(如游戏、收集、艺术趣味)和行为的替代(体育活动、休闲活动)等派遣情绪压力,其实,在我这个非专业人士看来,这个“过滤器”和第一个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可能十分严格的加以区分,只要把握住,在焦虑的时候,从无意识到有意识,都想办法让自己的焦虑情绪得以缓解,不要让情绪脑控制自己就好。另外一种是“警觉策略”,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焦虑源上,其实就是对引起我们焦虑的事情有一个更清楚的辨析,因为只要认识清楚了,行动才更有针对性。在我看来,这时候智力脑正在慢慢恢复,这正是下一步采取行动的基础。
第三个,就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做出行为上的积极努力。比如我有拖延的毛病,越拖延越焦虑,越焦虑越拖延,最终会陷入一个死循环。但自打我开始针对自己拖延的问题采取行动后,越来越少的将自己置于迟迟不动手的境地,自然情绪状态就有了很大的改观。
其次,要向身边之人寻求帮助。
焦虑情绪是会传染的,所以有焦虑性格的人要避免与持续焦虑的人为伴,更应该去寻找性格更为平衡的伙伴。其实这和我们生活中,不能总与经常有负能量的人为伍是一个道理。
对于具有焦虑性格的成年人来说,在生活中刻意去接触一些性格平和的人,多看看不同性格的人看待事物的多维角度,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对改善自己的焦虑情绪的确是有所帮助的。
那么,对于具有焦虑性格的孩子来说,他们不会有意识的去发现自己性格中的焦虑感,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帮他们一把(间接证明了父母们调节好自己的焦虑情绪是多么重要啊),至于如何帮助孩子,作者提到了游戏、绘画、语言和童话,对于孩子防御焦虑,促进焦虑外在化和身份认同方面都颇有帮助,但很可惜,在本书中,作者只是寥寥数笔带过,我觉得倒是可以扩展阅读一下科恩的《游戏力2:轻推,助孩子战胜童年焦虑》和贝特尔海姆的《童话的魅力》。
第三,就是让专业人士帮助自己。
虽然我们大部分的人的焦虑情绪,都是可以通过自助和身边人的帮助得到缓解,但如果一旦认为上述两种方法都不能见效的时候,就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人类的焦虑是活生生的存在物,它会痛,会疼,但和所有伤痛一样,如果没有反复摩擦的刺激,如果施以精心的照顾,这些“伤痛”很快就会痊愈。
2017,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