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伟志
目前,区块链技术已开始在实体经济的很多领域实现落地应用。区块链具有分布式、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在实体经济的改造中已经开始了广泛的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区块链在实体经济产业场景中落地的模式和逻辑也日益清晰。接下来报告将从产品溯源、版权、数字身份等十五个领域介绍区块链在实体经济中应用场景及落地情况。
(一)商品溯源
溯源是指对农产品、工业品等商品的生产、加工、运输、流通、零售等环节的追踪记录,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各方广泛参与来实现。
在全球范围内,溯源服务应用的最为广泛的领域是食品和药品溯源,这在保障食品安全、疾病防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地方爆发流行性疾病时,通过食品追溯体系可以快速锁定传染源或污染源,及时消除或控制疾病传播源。目前,中国溯源产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主要受到国家政策驱动。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鼓励在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特种设备、危险品、稀土产品等七个领域发展追溯服务产业,支持社会力量和资本投入追溯体系建设,培育创新创业新领域。
虽然食品、医药行业溯源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但由于中国经济水平仍在发展期,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缺乏,中国溯源行业发展仍不完善,仍处在由国家政策驱动、企业被动执行的早期发展阶段。作为 SaaS(软件即服务)行业的细分领域之一,溯源服务市场具有市场规模小,短期增速缓慢,格局高度分散等特点。据深链评测统计,2016 年中国食品药品溯源行业市场规模约为 10 亿元人民币。由于溯源行业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行业内信任缺失和滥用的情况十分普遍。信息孤岛模式下,溯源链条上下游的参与者各自维护一份账本,拥有者可能出于利益相关而随意地对账本进行篡改或集中事后编造,造假成本极低。区块链不可篡改、分布式存储等技术为溯源行业的信任缺失提供了解决方案,从算法层面为商品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提供透明机制。通过供应链上下游多方上链的记账方式,保证了即便存在单方账本伪造情况也难以找到全部链条节点来协作拟合其造假数据,使得造假成本大幅上升。此外,在商业的实际应用场景中使用区块链溯源技术能够为品牌背书,为企业带来额外收益,增强企业竞争力。近几年,国内外多个企业积极探索区块链在溯源防伪、物流、供应链管理等场景中的应用,区块链技术正逐渐向传统供应链业务中渗透。中国食品链联盟是由食品生产、食品加工、物流配送、公益事业和区块链研发等企事业单位及有关机构自愿组成的以“区块链为核心技术、食品服务为发展导向”的联盟组织。中国食品链基于区块链技术,从产品种植、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等全流程进行追溯,并
对企业和用户进行实名认证,一旦发现诈骗或者假冒商品,执法部门可以直接定位、取证、追责。例如,中国食品链开发的“链橙”系统利用区块链的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的特点为赣橙提供溯源服务,提供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可追溯查询系统,确保消费者购买的脐橙为正宗江西赣橙。京东公司则致力于区块链打假、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区块链加速器项目,成立“京东品质溯源防伪联盟”,与工信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运用区块链技术搭建“京东区块链防伪追溯平台”。平台将逐步通过联盟链的方式,实现线上线下零售的商品追溯与防伪,
保护品牌和消费者的权益。北京溯安链科技有限公司基于根源链,为高端白酒制作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防伪智能锁酒瓶盖,消费者通过扫描瓶盖上的二维码,从后台交互获取密码后才能打开酒瓶,同时后台对这瓶酒的打开进行记录,解决了回收酒瓶造假的痛点。与传统扫描二维码相比,基于区块链上的密码获取难度很高,且更难以造假。此外,清华大学、沃尔玛、IBM 共同开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创新食品可追溯的合作项目实现了食品供应体系的全链条追溯,使数字产品信息(如原产地信息、工厂加工记录、检验报告、有效期、运输过程等)都与相应的食品建立数字化关联。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大大提高,实现了所有食品供应链参与方共享交易记录,极大地促进食品供应链的参与方的彼此互联、互信与协作。以猪肉供应链追溯为例,通过区块链技术:第一、提高了供应链的透明度。食品安全相关文件电子化后可被分享,猪肉产品可以追溯到试点农场,生产日期、批次等信息一目了然;第二、验证了食品安全数字化存储平台的可靠性。授权用户能更新数据,更新后的数据会在 5 分钟内向区块链的所有用户显示;第三、实现了高效快速的食品召回。定位一批次的产品只需花费不到 10 秒钟,在半分钟内可以调出单个商品的相关文件;第四、实现了全链条可追溯。使用商品信息数据进行搜索时,只需要几秒钟就能显示出产品从农场到目前流通环节的信息。在跨国溯源方面,中国区块链技术也已经逐步落地。例如,阿里巴巴集团的菜鸟物流与天猫国际布局区块链溯源领域,利用区块链技术跟踪、上传、查证跨境进口商品的物流全链路信息,涵盖工厂生产、海外仓库、国际运输、通关、报检、第三方检验等商品进口全流程,用户通过阿里系客户端能查阅到全流程的物流和监管等商品信息。多方上链机制允许消费者交叉印证各项信息。阿里巴巴规划将区块链溯源技术覆盖到全球 63 个国家和地区,3700 个品类,14500 个海外品牌。除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外,利用区块链技术对产品溯源也能够优化物流管理环节,提升物流效率。物流是指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评价物流的效果指标主要包括:保证运输物品品质,在物流运输上提升效率,在耗时和里程上节约成本。中国物流行业具有市场规模巨大、格局高度分散、物流效率低下的特点。中国物流行业是十万亿级别市场,正处于稳定上升期。公开资料显示,2017 年社会物流行业总费用为 11 万亿元,2010-2016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 7.7%。然而中国物流行业整体运输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下。物流费用与 GDP 的比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物流效率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物流费用与GDP 比值为 14.9%,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两倍。管理不规范与信息不透明是物流行业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物流行业缺乏统一的运输标准,中小物流企业缺乏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手段,这导致货主和货车供需需求没有良好匹配、空车运输、多次转运、无效运输等情况十分常见,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传统供应链管理采用 GPS 追踪系统,然而该模式存在信息造假和纬度不准确等问题。利用区块链进行供应链管理则能够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通过增强信息化程度加强供应链上下游沟通,优化物流行业效率,同时品牌方也可实时查看运输状态,降低信任和管理成本。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与供应链的多方协作十分契合,物流信息被存储在分布式账本中,信息公开透明可追溯,减少了低效缓慢和人为失误,同时也为企业优化物流管理提供了可信数据支撑。对个人客户来说,由物流管理不到位造成的代收、错收、物品丢失等现象十分普遍且尚没有良好的解决方案。区块链的不对称加密技术可以保证寄件方和收件方的身份真实性,只有在收件方提供私钥后,物品方能被确认签收,避免了他人代签、不送到收件人手上、物品损坏丢失无法追责的可能性,实现精准物流管理。此外,也能避免物流公司篡改数据,销毁证据,为公平有效判定事故责任提供重要基础。
(二)版权保护与交易
版权是指作者对计算机程序、文学著作、音乐影视作品等的复制权利的合法所有权。版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摄影、图片和电影摄影等多个领域的作品。伴随产业升级,中国内容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时期。据2016-2017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统计,2016 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市场规模为 5720.85 亿元,比 2015 年增长29.9%。工信部信息中心发布的2018 年泛娱乐产业白皮书》指出,泛娱乐新兴业态百花齐放,步入全民创意大时代。行业平台新业态不断涌现,短视频、网游等泛娱乐产业细分领域“玩法”多元,行业融合发展迸发 OMO 新业态。然而,内容产业的迅速繁荣也伴随着侵权问题。尽管国家先后出台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但盗版侵权现象仍屡禁不止。盗版作品为产权方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据艾瑞统计,仅由盗版网络文学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可达 80 亿元人民币。区块链与数字版权保护能够完美地结合,解决盗版横行的现状。首先在确权环节,现有机制下的专利申请流程耗时长、效率低下。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和时间戳技术使全网对知识产权所属权迅速达成共识成为可能,理论上可实现及时确权。不对称加密技术保证了版权的唯一性,时间戳技术保证了版权归属方,版权主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确权这一流程,解决了传统确权机制低效的问题。版权内容的价值流通体现在用权环节(即版权交易环节)。版权交易指作品版权中全部或部分经济权利,通过版权许可或版权转让的方式,以获取相应经济收入的交易行为。版权交易环节不仅保护了版权作品的价值和版权创作人的权益,还使版权价值凭借专业机构的开发推广、衍生和应用实现了价值流通。另外,版权交易环节面临需求难以匹配,中间成本高的问题。以影视音乐行业为例,“中间渠道”——发行商在整个行业中占有很大话语权。例如,音乐作品若想投入市场必须通过唱片协议并依靠唱片公司来录制、分发,且被发行商分走大部分作品销售的利润。互联网数字媒体领域涌现了新的“中间商”——内容平台。诸如音乐平台Spotify和流媒体视频内容提供商 Netflix 等娱乐内容平台拥有大量用户,成为新的版权分销商,负责收取用户订阅费和广告费以及给创作人分成。中心化平台的存在使得艺人和创作者获得的分成比例仍然较低,现有格局并未发生本质化的改变。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则为行业带来转机。通过提供区块链公共平台来存储交易记录,版权方能够对版权内容进行加密,通过智能合约执行版权的交易流程,这个过程在条件触发时自动完成,无需中间商的介入,可以解决版权内容访问、分发和获利环节的问题,将版权交易环节透明化的同时也能帮助创造者获取最大收入。例如,安妮股份开发的版权区块链系统采用联盟链形式,可以高效的处理各种数字作品品类(文字、图片、视频等)的版权业务,具备更加高效的业务数据吞吐能力,可达到实时业务处理的水平,使海量的互联网创作及时、低成本确权、快速交易流通成为可能。安妮版权区块链通过和 CA 数字认证服务、国家授时中心可信时间服务、司法鉴定中心等具有公信力的机构接入,提高了版权权属和授权的法律效力。如发生版权纠纷,相关机构或个人可以在任意区块链节点提取多个公信机构的多种证据证明,优化举证维权环节。安妮股份首先推出了基于区块链的版权存证服务,为海量数字内容版权存证提供解决方案。在数字作品存证功能上,安妮版权区块链首先通过对内容的数字摘要的计算和数字指纹提取上链,保证了内容的完整性与原创性;其次使用国家认可的数字证书机构颁发的证书提供数字签名,结合国家授时中心可信时间实现数字作品的存在性证明、权属证明、授权证明和侵权证据固定。区块链系统参与者采用完全的实名数字身份认证机制,并结合可信时间服务保证了作品的权属与存在时间。安妮版权区块链已经做到将用户的整个创作过程完整记录,在需要的时候可以作为法律证据提交,提升了原创性证明的法律证明力。再比如,国家数字音像传播服务平台(版权云)基于无钥签名区块链技术的版权综合服务平台,在版权登记阶段利用无钥签名区块链技术对版权进行存在性证明。基于无钥签名区块链技术的中云文化大数据版权综合服务平台,能够为数字作品提供高效、简单、易操作、成本较低的版权登记服务。原有版权申请过程长达 30 个工作日,成本相对较高,以文字作品为例,每百字以下为三百元,而一件美术作品收费则高达八百元。而版权云数字版权登记平台提供了双证服务,即申请人通过平台上传作品 5 后秒即可获取数字版权存证证书之外,还可根据需求申请获得贵州省版权局的作品自愿登记证书。平台同时提供版权监测维权服务,通过全网实时监测、跟踪版权内容的传播记录数据,用大数据分析进行锁定为侵权维权提供证据支撑。在版权交易环节,而在版权交易环节:作品在线登记后可由权利人直接明码标价(标准授权或扩展授权价),在平台展示、交易,为供需搭建桥梁,促进版权更快变现。据统计,截至 2018 年4 月份,版权云线下累计已完成 400 件作品登记,线上登记达到 1 万 3 千余件,版权登记数量成高速增长态势。在维权环节,现在面临着维权成本高、侵权者难以追溯等问题。借助区块链的不对称加密和时间戳技术,版权归属和交易环节清晰可追溯,版权方能够第一时间确权或找到侵权主体,为维权阶段举证。未来,如果数字产品都能够被记录上链,建立完整数字版权产品库,将能降低维权和清除盗版产品的成本。例如,重庆小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小犀版权链,目前已对外提供商用业务,落地在版权端到端服务场景,支持版权确权、维权和用权三大环节。该公司组建小犀版权联盟,对接版权中心、公证处和版权协会等组织构建版权链平台,基于区块链技术,给个人和企业提供版权端到端服务,推动企业提高工作和业务效率。在维权环节中,小犀版权链针对侵权证据的海量检索,以及机器筛选等环节,应用爬虫和智能比对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区块链的侵权证据存证相结合,大幅降低侵权证据的工作效率,采集和确认侵权电子证据的存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