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描/图/宴未晚
今年春节期间,想到西湖边走走,因为看新闻说,断桥成人桥,还走失了六个人。犹豫再三决定晚上去白堤赏夜景。
还好,大年初三夜的西湖,虽人流涌动,但还不至于拥挤走失。
西湖上空飘着绵绵细细的冷雨,与星星点点的灯火相辉映,也别有滋味。
漫步在夜色朦胧的西湖白堤,看两岸柳枝在料峭的寒风、细雨里轻轻摇摆,感叹这美景实在精致、美妙,难怪历经千百年来沧海桑田的变换,依然令历代游人流连忘返(好像走失六个人也不算多了)。
突然想起后世误传白堤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故而称之为“白公堤”。其实这真真是误传,这道“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任职之前就已经存在,当时称为“白沙堤”,而且在白居易的诗作、著名的《钱塘湖春行》中就曾明白无误的提到过。
于是想到读一读白居易的这首《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不同人的心里有不同的苏杭。美景、美食、美人、山水、历史、文化……苏杭二州本身就是诗,就是画,就是古往今来人们心向神往的安驻心灵之所。
那么试想一下,如果能在苏州和杭州当官,还是行政首长,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白居易同学就是这样一位幸运儿。他先在杭州上任,后到苏州供职,饱览苏杭美景,写下千古绝唱,更兼与元稹等名流好友诗酒赠酬,集结成书,还少不了筑堤疏井打造政绩工程,堪称收获友情收获爱。
所以,如果把这道问题——“在杭州和苏州当行政首长,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或者还有别的关于杭州和西湖的问题,放在“知乎”上,那么,白居易当年关于杭州、西湖的诗文就是最赞神回复。
白居易关于杭州、西湖的诗真是不胜枚举,《春题湖上》、《答客问杭州》、《西湖留别》、《杭州回舫》、《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湖上夜饮》、《湖上招客送春泛舟》等等,细读一遍,不亚于G20峰会解说词,杭州的山山水水,西湖的潋滟美景,尽收诗中。而在这些诗中最著名的就是这一首《钱塘湖春行》。
回到我们今天要读的诗。
题为《钱塘湖春行》,钱塘,杭州的别称。钱塘湖,即西湖。所以,这首诗从题目看就是:钱塘湖畔春日漫步。从诗中“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又可以看出,诗人应该是骑马出行——唐朝版的“自驾”。
首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指的是诗人此时所处的位置,孤山寺的北边,贾亭的西侧。为什么诗人独爱此处?好像别人家的诗说到西湖都是画舫断桥啊,荷叶莲花啊……。其实,这正说明白居易对西湖的了解,他另辟蹊径,来到这里,正是因为从这里望出去,你才能看到西湖的别样美景——“水面初平云脚低”。
哇,春天湖水初涨,水平线与天际线连成一体,苍茫一片,孟浩然所谓“涵虚混太清”大概就是这样的景象。天空中片片白云,仿佛低到湖面上,在追逐着西湖泛起的朵朵浪花。
果然是最赞神回复。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这时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鸟鸣,吸引着白居易收回远望的目光,近处看,原来是湖畔林中几只黄莺鸟上下翻飞,歌喉时而急促,时而婉转,好像是为了能在这几处春日暖阳晒到的树枝上栖息,起了纷争。
忙忙碌碌的小生灵还不止这几只黄莺,你看那湖畔人家的屋檐下,一对刚从南方飞回的燕子,衔着春天的泥土在筑巢垒窝呢。江南大地像从沉睡中苏醒的春姑娘,正向人们展现着她旖旎的春色和无穷的活力。
“早莺”、“新燕”,给人初春时节初逢乍见的新鲜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因为是“自驾”,所以诗人眼中的景物是流动的,飘忽不定的。
湖畔开得如火如荼的烂漫鲜花,在身旁倒退,一丛丛,一簇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终于让诗人眼花缭乱、如痴如醉。
在这如痴如醉之中,看岸上春草初茂,马蹄踏处浅草掩映,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乱”,既是说花儿开得东一朵西一朵,又体现走马观花的流动感和飘忽感。“迷人眼”,眼花缭乱、如痴如醉。
最后两句仍然是策马而行,“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走着走着就来到西湖东岸,这里是诗人的最爱。杨柳如烟,浓荫匝地,长长的白沙堤一望无垠。相比那些能把人醉掉的西湖美景,这里的清新惬意,让诗人流连忘返,踟蹰不前,怎么游览也不够啊。
品读全诗,读者诸君有没有这样的幻觉,我们仿佛是跟在白居易同学的身后,马正肥,衣正轻,策马扬鞭,款款而行,一段曼妙的天堂之旅在我们的眼前徐徐开启。
其实这正是白诗的特色,特别容易让人感同身受,如同身临其境。
想起最近挺火的电影《妖猫传》里,黄轩演的那个浪漫又偏执的白居易有这样一句台词:“我可以一辈子活在李白的阴影下,但你不能说我的《长恨歌》是假的。”
可见在普罗大众的心目中,白居易的诗是不如李白的,而且认为作为诗人与李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被李白的光环笼罩,压力是该有多大啊。
那么白居易的诗到底好不好呢?
宋代王安石曾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乐天就是白乐天——白居易,字乐天。
意思是典雅的好句子都被杜甫写光了,而通俗的好句子都被白居易写光了。作为宋代顶尖大诗人的王安石之所以发此感慨,我猜一定是常常好不容易写出诗来,却发现不是和杜甫撞车就是和白居易雷同吧。
可见白居易的诗在后世的大诗人心目中是非常好的,特别是在通俗、易懂这方面独树一帜。
宋代的很多诗话里都记载了这样一个典故:“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
元代的《唐才子传》里也有类似记载:“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意思是,白居易每有诗作,就拿去问一位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太太,老太太懂了,就录下来,算是成稿,老太太不明白,就重新来过。
所以也有人说:“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
白居易自己在《与元九书》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
意思是,我会唱白居易白大学士的《长恨歌》,可不是一般的歌妓可比(中文系的本科生都不见得能背下来,怎么说也和研究生同等学历吧),得加价。可见《长恨歌》在当时的流行音乐排行榜上也是红极一时的主打歌。
白居易死后,唐宣宗李忱作《吊白居易》,里面有一句:“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一方面,没见过哪个诗人去世了,皇帝悲痛欲绝写诗凭吊,历史上似乎仅此一例,可见唐宣宗对白居易的器重和对他诗歌的喜爱;
另一方面从这一句诗里也能看出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易于传唱,流传甚广,达到“童子解吟”、“胡儿能唱”的程度——连小孩子和偏远地区的胡人都能解释、吟诵、传唱。
再一方面也说明,《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我们读白居易的诗,一定要读读这两篇。
虽然世人都认为白居易的诗不如李白,但是看了白居易的仕途生涯,又不得不说,比起李白同学在政治上的屡屡失意,白居易就太幸运了。
简单说说白同学的任职履历。
白居易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中进士,这一年白居易28岁,唐朝有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就是说进士科非常难考(主要考作诗),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已经算晚了,可是五十岁能考上进士科还很年轻呢。所以白居易28岁中进士是非常难得的。
此后一度比较顺利,官至太子左赞善大夫。直到815年,因被诽谤贬为江州司马。
在此期间他情绪一度十分低落,虽然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但也经常发牢骚。他写过一首《风雨晚泊》,其中这样写到:“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意思是,人生百年恍惚间已经过去快一半了(被贬时43岁),如一缕鸿毛在浩瀚天地之间,飘荡无定,万事成空。
其实一时的挫折真不代表什么,就在他垂头丧气写下这首诗之后不久,820年冬天,他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第二年,加朝散大夫,着五品绯色朝服,好运气又来啦。
此后,白居易仕途一路向好,顺风顺水,直做到二品大员。
是唐朝官当的最大、薪水拿的最多(有时候是稿费,元稹去世,白居易给他写墓志铭,元家给他润笔费六十万)、晚年生活最安乐的诗人之一。
顺便提一句,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离任前,还将自己的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
读到这里,您是不是也忍不住要为白同学的所作所为点赞呢。
写完这篇小文,看窗外柳树已萌出绿意,想来很快就是草长莺飞的世界。
想起朱自清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在这春天脚步渐近的时候,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你有没有西湖春行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