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亲子 / 育儿
“潜规则”这个词,我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替代、概括了曾经我们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一些普世现象。在我小学的时候,因为离家近的小学教学质量不好,我妈要给我转学。但我家又不是在那所学校附近,所以按正规学校是不能接收的。当时因为我舅舅在这所学校有认识的人,所以我也就顺利的进入了这所学校。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所谓的“潜规则”。对我来说,意味着明白了有些事是需要托关系才能解决的。对于成年人来说,这种社会化规则的教育,在书本里面没有,老师也不会教。只能靠自己去经历,去体会,去积累。当然,这种经历可能来自于原生家庭,或者来自于与外界的交互。
到底什么是潜规则呢?百度百科的定义是:
“潜规则”是相对于“元规则” 、“明规则”而言的。它是指看不见的、明文没有规定的,约定俗成的,无局限性,却又是广泛认同、实际起作用的,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其可弥补明规则不足之处,合理之处应当予以弘扬,不合理之处即应扼杀于摇篮之中。
最后这句合理与不合理的解释倒是很有意思,有点儿像对潜规则这个词定个性,到底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呢?但凡经历过的应该都明白,这种潜规则存在不公平性。无论它是否合理,当事人都要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以与对方交换资源为前提,达到目的。当你有资源时,对你来说可能就多了一个机会,也可能是顶替掉一个别人的机会。当你没有资源时,对你来说可能就失去了一次机会,也可能是你的那个机会被别人替掉了,即你被潜规则了。成年人的世界里,被潜规则多了,或者看的多了,也就明白了这个世界中的灰色地带。可当认为世界非黑即白的孩子被潜规则后,该怎么去接受这个事实?作为家长又该怎么处理才能让孩子在事件中成长,又不让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委屈的阴影呢?
上周的一天晚上,我的一个微信群里面求助大家解决一个这样的问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12岁的女孩儿读四年级了,最近学校有一个跟香港学生的交流辩论会,参加交流辩论会的还有另外两个同学(其中一个是她们班班长,班主任甚是喜欢,无论什么活动基本都让她去参加的)后来,他们几个一起被推荐去面试。
面试结束,同班的班长就被淘汰了,女孩儿以实力入选了。就在女孩儿在努力兴奋准备中的一天下午,接到老师的通知说:让她下次再争取机会去参加这次辩论会,这次那个被淘汰的班长先替她去。班主任的推荐理由是:这个班长学习成绩不错(但事实这个女孩儿的成绩跟她不相上下)
得知这样的结果后,女孩儿觉得特别委屈,回家后一直大哭不服。她觉得如果起初被淘汰,技不如人会心服口服。但是为什么自己努力比人做得好,却被一个淘汰的人给顶替了?父母了解事情的经过后,除了愤怒,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孩子,也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解释才能让孩子不受伤害。
当我看完这个事情之后,也特别气愤。我推测,要么这个班长是关系户,老师也受制于人;要么就是老师自身有猫腻。不然,凭什么说顶替就被顶替?气愤来自于孩子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但此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还能不被伤害。
我当时也是的一B,如果是我的孩子,我该怎么办呢?内心挣扎应不应该直接找老师?最担心的是一旦事情没有处理好,老师今后会不会给孩子穿小鞋呢?这种心理我相信每一个家长在处理孩子学校问题时都会有。大多数家长宁可让这份委屈让孩子吞下去,也不敢得罪老师。也正因为多数家长在认识上的畸形,同时也导致了孩子畏惧权威,凡事不敢争取。这种影响是以牺牲孩子从小可以建立起的自信、勇敢为代价的。
我也为人父母,今后也可能会遇到这类问题。为了能从这个案例中更好的学习,慌乱中,还是求助了以低调著称于世的,流浪在民间的育儿专家奚老师(我师姐哈哈哈)于是,就产生了这篇文章。下面是我根据奚奚老师的分享,整理出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潜规则应该如何做的建议:
1、父母赋能,安抚孩子情绪
家永远是孩子停靠的港湾,父母要做山,时刻可以让孩子依靠,回归。这种归属感,依赖感不是对孩子肆意的倚靠。而是,当孩子在外面受到伤害或委屈时,可以第一时间想到家,想到与父母倾诉。这种第一时间的自启动来自于平日父母给孩子的爱,家的温暖。只有被爱包围的孩子才能有力量去抵御外界的负能量和内心的恐惧。
无论孩子经历过什么,当她述说时,父母第一时间给予孩子支持性的语言或者拥抱。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支持,先平复孩子的情绪。其次,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正义感,让孩子知道父母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正义的人。这也是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品质影响的以身作则。
2、对孩子做正确的引导
孩子情绪平复后,问清楚事情缘由,尽可能还原事情的原委。家长主动提出带孩子去当面与老师沟通的建议,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给予的能量。只有孩子感受到了这种能量,她才能不害怕,不恐惧。同时,让孩子明白以下几点:
①不畏惧权威
告诉孩子,不要畏惧权威(老师)。不要因为对方比你有权利或是更高阶就害怕。这个世界就是弱肉强食,该争取的必须争取。只有让自己做的更好,才能不被比下去。
②遇事不怕事
让孩子明白,遇到事情不可怕,积极的想解决方法即可,给孩子信心。
③积极的心态
挫折教育也是一种宝贵的教育方式。如果每当遇到事情就消极对待,岂不是在证明自己真的不行?真的不配参加这次辩论会?同时,也在用自己的行为去印证外界对自己的否定。要让孩子能从这种消极中学会不要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做好自己。
3、提前做结果的心理干预
当积极去解决问题后,面临的结果可能好,也可能坏。家长要对坏的结果可能会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进行提前预防。拿文中案例来说:
①如果结果无法改变,怎么办?
既然尽力争取了,要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得到了什么?最大的收获是面对挫折时,收获了自我心理障碍的突破。同时,要明白世界并非非黑即白。遭受这种灰色规则时,不能因此消极,要以更坚强的态度迎接未来更好的自己。
②可能去找完老师后,会因此在日后找茬怎么办?
不用刻意去担心或者害怕。当自己表现好时,老师根本没有找茬的机会啊。
孩子成长的经历,也许是父母曾经经历过的。在我们童年时代,也许没有特别在意家庭教育对我们来说有什么影响。但成人以后,经历多了,接触的人多了,也会越来越发出一种感慨吧,叫悔不当初。每当看到或想起网上那些问题孩子导致的家庭悲剧时,就越发觉得现在的父母难当。需要给孩子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而已,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积极引导和干预。我相信,言传身教是影响孩子最好的良药。做好自己,才能正确的引导孩子更阳光、乐观、积极。你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好吗?那么,从做好自己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