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浅记266]作者:杨倩文
听写默写是语言类学科最常用的检测方式。虽然语文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但是一纸试卷把所有能力全部落在了记忆与书写上边,写不到卷子上说再多都等于零。所以,我们一线教师是绝对不敢放弃听默的。
不默写字词基础夯不实。再有积累再会运用,字不会写有何用?脑子里汹涌澎湃,笔下写不出来。因此,基础就是基础,就是需要简单、重复的训练!
今天在别处看到这段话:只要有错的学生还要被当堂骂呢,有时还打电话给家长:“你孩子今天的默写又错了一个词!”才发现中学老师也这么看重听默,而且要求学生一字不错。
看到这高标准与自己班里学生的落差,每次默写能全对的都是那前几名,人数不足一半。他们在家里听写,回到学校也听写。为什么要这么做?在家里听写为了第二天正确率,否则会被罚再重写几遍。
而他们错一个字就要给家长打电话,从这位老师的反应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是全对的,这学生差距如此之大,教学成绩肯定是不相同的。
这学生之间差距大,与老师有关,也与学生有关。好生源到底有多重要?
前两天一则新闻特别有意思,湖北一位女教师因为班级前两名要转学,在办公室里面痛哭。她一边哭一边说,以后就成倒数第一了,比我离婚还伤心。
前两名的学生走了真的对班级成绩有那么大的影响吗?
确实有。
班里新学期开学如果有优秀学生要转走,总是不忍心放人的。
而每年分班,排名靠前的学生去哪个班一直都是一个焦点问题,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希望班里能分到更多的好学生。
学校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各班学生水平的均衡,现在一般都是采用“蛇形分班”制度。
这样分出来的班,从名次到平均分都差不太多。我们可以看一下,如果前两名走了是什么结果?肯定是整体水平一下子就会掉下来。
当然,你可以说,这正是考验老师能力的时候,前两名走了可以把别人培养成前两名啊!
虽是这样,前两名走了自然还会有前两名,但客观地说,新晋前两名的成绩,可能要比以前的前两名差很远。
那位老师痛哭,其实暴露了一个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认的秘密,就是生源才是决定教学成绩的第一因素。
有好的生源,不用费很大力气就可以有好的成绩,反之,如果生源较差,就算你竭尽全力也可能成绩不理想。
一个班级如此,一个学校更是如此。正因如此,很多学校都把录取优质生源当成办学的第一要务,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重点中学的崛起和壮大,都伴随着掐尖招生。
各县的一中为什么比二中三中成绩好?还不是因为中考时一中先把好学生招走了么!
好生源就意味着好成绩,这是实情。
但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老师的绩效、单位的名誉、领导的政绩,最根本的应该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发展,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我们的教育者,应该把更多的心思用到那占大多数的普通学生身上。摸清学清,尽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小学阶段扎基础,养习惯。努力为“掐尖的初中”培养更多的优等生,只要孩子们不放弃,家长多检查孩子的默写情况、多听孩子的朗读,我们的尖子生必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