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目:《见识》第5章拒绝伪工作者者
作者:吴军
你是一个伪工作者么?
总有小伙伴儿吐槽最近的工作实在太忙了,谈起工作都是泪牛满面的无限苦逼。作为朋友我真的是特别理解他们目前所处的状态,因为我也经历过。但是本着解决问题,是不是该检视一下每天我们做的工作是否包含了伪工作?
什么是伪工作?
在美国,每天应付事务性工作,但这些却不产生什么效果的工作被称为伪工作。
之前有位离职的前辈跟我分享过一句话:工作是永远都干不完的。
以前的自己总想着把工作尽快做完,然后剩下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实际的情况是当你完成当下任务的时候,手上还会有没完成的活,因为新的任务又来了。
在互联网软件公司里,工作就更是永远也做不完。因为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迭代的过程,而且开发的过程中还会不断返回各类测试问题、外场问题,好像每个问题都重要的需要立刻解决。
这些也是伪工作
书中作者总结了IT行业伪工作的典型特征
1、不能给公司带来较大收益又不能给用户打来改进和“升级”的工作都是伪工作;
2、明明可以用新的技能、语言去有效工作,却偏要守着过去就工具去工作;
3、做事情前不认真思考,通过试错去盲目寻找答案;
4、做产品不讲究质量,测试后BUG多,上线后问题多,总花时间在找漏洞和补丁上。
5、把时间放在抠不用找的5%的问题上;
6、每次开会评审找一堆跟此不必要的人旁听,或总参加一些不必要的会议。
如果你目前在管理一个研发团队,或者是一名研发工作者,可以对照实际情况检视一下,找到影响工作效率的症结所在。
如何防止自己成为伪工作者?
1、做事情要站在“做什么使公司最大获益”的高度去工作。这样大家会去主动思考寻找那些对公司最有帮助的事情去做。
2、让自己明白积极工作最大的受益人是自己,抱怨的情绪并不会对自己产生积极的影响,对自己的成长无益。
有经验的程序员善于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并且优先完成它,而非追求完成了百分之几十的工作。谷歌评价员工不在于他写了多少代码、解决了多少问题,而在于产生了多大的效果。所以效率高低不取决于完成了多少工作,而在于完成了多少。
很多工作仔细想想,实际上根本没那么重要,提高工作效率从拒绝伪工作开始。
二、努力10000小时真能帮你成功吗?
很多人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学英语,考上了大学为了四六级,也依旧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学英语,工作后加入了外企,还是要继续学英语。算算从小到大我们在英语这件事上付出的时间要远远大于1万小时,但收效却微乎其微。说还是不会说,写就更是写不出来。那这些人到底是怎么学习英语的呢,原来学英语就是拿一本词汇书,永远背的都是A开头的那些词汇而已。
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道理就是说,只要想做一件事,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胜利。但是在学习上这件事上,真的就能铁杵磨成针么?可能我们要避开这些误区:
1、简单重复——不要当低水平勤奋者
小时候我们做数学题,如果只做自己会的题,那么即使你做100套卷子,你的数学成绩依旧打不了高分。若想进步,就必须走出舒适区,只有在学习区不断练习才有可能真的进步。
2、习惯性失败——不懂得复盘
很多人和上面的人相反,这类人不热爱学习,不善于总结,经常在一个问题上失败。聪明的人能够在失败中总结原因和经验教训,而这些人虽然勇气可嘉屡败屡战,可结果永远是屡战屡败。
3、学在自己的世界里
有些人很有才气,学习钻研的能力也很强,但是在自己的区域里越厉害,对外界的东西就越排斥,别人说的都不对,自己掌握的才是真理。长此以往在求知的路上就会越走越窄,所以正如上一章所说的,我们到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谦卑之心,保持自己的绿灯思维。
4、熊瞎子掰苞米
1万小时不是时间上的简单重复,而是每一次重复的时候都要对上一次的效果进行叠加。例如自己的一直在做的读书,在去年的时候就只是在一本接着一本的看,虽然也读了70余本,但是你问到我都掌握了哪些,记住了哪些,瞬间脑洞超大,啥也想不起来。。。
所以本着积累的原则,今年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读书笔记或者思维导图,同时在输出的时候能够不断联想到以往学习的内容,不断将各种知识点梳理、融合,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三板斧破四困境
书中针对四个误区,介绍了三个简单易行的办法。
第一板斧:确立“愿景-目标-道路”
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给自己确立一个合适的愿景。例如:将来我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而非未来我希望自己学会五笔打字。五笔一项技能,早已过时,而作家却可以成为一直努力的方向。
有了愿景之后,还要给自己立下阶段性目标。可能第一阶段是报个写作训练营或者是阅读基本写作入门的基础书籍,之后通过不断的大量阅读倒逼输出,在输出的过程通过文字,不断强化自己的写作水平。
然后再把每个阶段的目标分解成具体可执行的步骤。例如:今天需要写一篇《见识》的读书笔记,字数不少于2000字。
第二板斧:即使听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合理之处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了解他人为什么会这么说,可能有些人就是不懂得沟通技巧,也许话糙理不糙。第二层,凡事要习惯三思。要多去琢磨到底是谁说的更有道理,假如真的没道理,那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凡事三思,也能够避免习惯性失败。第三层,假如对方真的胡说八道,或者和他们意见不同,我们也尽量找出一些合理性,这样不仅对我们自己进步快,而且气度也会比他人高。
第三板斧:凡事做记录
凡事做好记录,能够避免狗熊掰苞米,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
好处有三:首先能够做出过程记录,便与数据统计和复盘;其次同时记下来的过程也是在加深自己的记忆;最后遇到同一类问题能够快速找到解决方案,而不是重复性失败。
四、做好最后的1%
记得小时候老妈为了锻炼我做家务的能力,将每天刷碗的任务就交代给我。记得第一次刷碗自己也很认真:用热水兑洗洁精仔细去污,反复冲了好多遍。最后高高兴兴的去汇报我的工作“成果”,老妈过来检查时,结果还是被她一顿批评,你怎么没把台面上的水擦干净。
小时候不懂事,就觉得超级委屈,明明是让刷碗,什么时候又增加了一个台面。其实父母通过生活的小事,在锻炼我们做事有始有终的态度。而这点,是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好多事愿意开头,但是到结尾却草草收场,用老爸的话说,99步都走了,还差这一嘚瑟了。现在直到现在还有个习惯,刷碗必须炉具、炒锅、抹布、台面都清理完毕,才算完成。
工作上生活上,很多时候总觉得最后一点没什么,但是就是这么一丁点,却让完成的事情大打折扣。在过程中我们和别人付出了同样的辛苦,可就是差那么一点点,结果和成就却相差甚远。所以在做事上、交流上,还是要多考虑最后一步的细节,将最后一步完美交付。
总结:效率的高低不是取决于开始了多少工作,而是完成了多少工作。再有效率的人在同样时间也不会比你多做多少,而是他们懂得完成最重要的事。我们不能当一名低水平的勤奋者,在努力成长的过程中,要避免一些坑,过程中要做好记录和总结,不断修正反馈,保持开放的绿灯思维,才能将刻意练习变成水滴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