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种类千千万,有这么两类电影确实十分针锋相对的存在,那便是商业片和文艺片。
首先明确下定义,商业片并非指商业成功的电影而是以商业为首要目的而制造出的电影。因而商业电影会有清晰甚至无脑的故事结构,追求以干净利索的节奏进展,运用时下流行的电影元素,创造大量感官刺激,尽可能的贴合观众的娱乐需求。票房往往是电影的最主要收入来源,商业电影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票房上的胜利。因而,再具体一点,商业电影是为把去电影院看电影当作一种娱乐消遣方式的人群而设计的产品。
而一般我所所说的文艺片还算不上纯粹的艺术产物,它定位在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中间地带,具有一定商业目的(回本儿)但仍以艺术为最主要目标的电影。因而在内容上,文艺片还是有不少符合大众审美取向的东西。比如一般会有一个相对完整清晰的故事结构,也基本都有一个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主题,拍摄思路也符合传统意义上电影的套路。但文艺片为了艺术性,不会太多的考虑观众的娱乐需求,整部影评服务于故事和主题,有时还会采用反常规的手法,节奏可能缓慢,内容往往蕴含深意,剧情的发展也不会朝着取悦观众的方向发展。以此为代价,文艺片的信息量更加巨大,主题也更加深刻,影片整体的意义因而有了质的飞跃。
而去电影院观看电影,又和其他看电影的方式有很大不同。观众看去电影院观影,除了为了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之外,还有浓重的社交色彩、仪式感等
由于影片内容上的差异外加去电影院观影的特点,文艺片相较商业片,观众在观影时动机、态度就有很大的区别。简单来讲,文艺片观影更加偏向于“需求金字塔”的上端,观众更加期望的是
满足感与成就感:组成颇为复杂,首先对于很多观影者,观看文艺片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件值得称道的行为——某种程度上,这一行为可以反映出观影者情趣之高雅、思想之深刻。再者,由于文艺片的自身意义,观影者可以陶冶情操、引发思考、了解大大的道理,由此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观影者往往也参杂着偶像崇拜(对部分良知演员与导演),精神信仰(认同电影的表达的精神与价值观)等等等
互相成就的仪式感:所谓仪式感,即某一特定行为、环境使某个行为别具意义。文艺片与去电影院观影两者的影响是相互的,去电影院使得看文艺片这一行为更认真、庄重,而因文艺片而去电影院,使得去电影院这一行为更有意义。
高阶社交满足:在和他人观演时主动选择观看文艺片,可以展现自身之逼格。而和有相同嗜好互相欣赏的人一起观影,可以实现魂交,上乘之社交思路。
而大部分观众观看文艺片的阻力则来自于,由于文艺片特质,观演者可能需要忍受部分文艺片缓慢的故事线带来的疲倦,耗费精力解读大量信息以找到其中内涵。如果无法做到这两点,观众极易失去观影之乐趣与成就感。
由此也可以看出,文艺片虽然十分诱人,但对观影者的素质、精力、耐心也提出了很大的要求。
因而在行为上
观影的条件更为苛刻,观影者在精神疲倦、精神萎靡 或 心情浮躁 之时不会断然观看文艺片。一旦观影便会认真对待每一刻,观影后也多会抒发感想。观影者追求电影院特殊的观影环境带来的沉浸式体验,相信仪式感带来的意义。观影结束后观众还会反复品味电影,包括阅读相关影评,对于印象良好的电影甚至会重复多次观看。
在舆论环境之下,似懂非懂的观众无法给出真正意义上的评价,很容易受到舆论风向的影响。这时常表现为,迎合积极评价,以赋予本次观影活动以“意义”。
也有很多人会对电影有所关注,但迟迟不肯去电影院观影,最终看盗版来解决。也有部分人因为无聊而感到失望,失去兴趣。
由于文艺片与商业片的巨大区别,目前的观影体验设计很大程度上抑制的观众观看文艺片的欲望,使观影体验变糟。如果针对文艺片进行观影体验设计,可以很好的激发观众对文艺片的兴趣。
依照此前分析,观众之所以前往电影院观看文艺片的原因主要在于:行为的仪式感;电影院的整体氛围可能利于文艺片观演;将这一外出行为作为一种不错的社交方式。
因而,首先在电影院的设计上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修改,或可形成一个有文艺电影的主题影厅。由于大部分文艺片相较动作片,对视觉效果的要求没有那么强烈,但在环境需要氛围和仪式感上需要有所增强。
由于观众观影欲望的来源大部分来自于成就感与满足感,而知识的局限会造成不好影响。因而在体验的设计上,或可以“学习”式的休闲为主题,对
每部电影的背景知识进行补充,强化观影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