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负,就是同类也不同情
呼兰河是黑龙江支流松花江的支流,位于黑龙江省中部。东北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北风一起就容易把时间拉长。
人生总是:定性,知事,造梦,遇人,择城,终老。这是心性逐渐成熟,能够做出自己选择后的开始。但童年没得选,可是童年所在之地,多半是心中的应许之地。如鲁迅家的百草园和萧红家的菜院子。童年是在最天真的年纪享受了最浪漫的风情。人对自己出生的土地,有无法替代的深情,有故人和故事的地方才叫故乡。《呼兰河传》是萧红为我们铺开的童年画卷。
萧红、鲁迅小时候家里都是有几套房、几亩地还有菜园子,想想真有点小羡慕。鲁迅和萧红的关系也不错。鲁迅写下: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萧红写道: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赶车的,二儿子也是赶车的。
一切从呼兰河小镇的风貌和萧红的童年开始。小学时语文书节选了书中的《火烧云》,我早忘了是萧红的作品,直到再次阅读时才形成闭环。萧红童年的晚霞是不是像极了郭襄十六岁时看到的烟花。
人之一生,行色匆匆,总有各种各样的推动力影响我们继续向前,却忘记提醒我们是时候再回首观看一下自己童年的故事,我们经历各种的离别却没有和幼时的自己好好道别——和周周说:我要开始记录以前的行程,写一些自己的故事。但窘迫的是我一直拖延着不曾动手。
浪漫地看,幼年时期畅想在自构的海洋中,即使是对大人来说司空见惯并没有特别的亮点的事件,对小孩来说也都是极富感染力。我们习惯了用训练的极度强大的思维模式来观察这个世界,反倒不如小孩子能够好的感知世界的美。 萧红多彩的画面起源自院里的黄瓜和倭瓜,正如我记得水沟里的小龙虾和一枝桃花。
还原出的小镇风土人情,瞎笑过后可以转几个弯触动内心。感情不能由他人来体验转述,但是相似的事件会引起共鸣。我们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正如同小镇需要一个泥坑来掩盖猪肉可能来自病猪的事实,只要泥坑还在,镇上的人就可以劝慰自己,所有便宜都来自被溺死的猪。卖馒头的老头子被路人捡了便宜,只能无奈的安慰自己是被冻裂的土地吞噬了馒头,是底层人民面对生活时无可奈何的自我慰藉。龙王庙和祖师庙里的两所小学如同社会上传统思维和西学思维的缩影。
小说前期偏群像画面,后期则聚焦在个人身上,越来越多的戏剧冲突开始积累碰撞,体现出刺骨的时代感和嘲讽感,感受到悲剧上演,小哀伤的基调形成并加以扩展。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的故事讲述的是自己却又彰显时代。
冯歪嘴原本对生活并没有太大追求,会在爱妻怀孕后,害羞得向祖父祈求一间更温暖的房子,为家人遮风挡雨,当年没有暖气的日子里,难怪宁古塔是被流放的地域。此处提问,什么是爱?爱是让胆怯者变得勇敢。另及:冯歪嘴都知道对爱人,别问你要不要吃黏糕,直接给就好。会对你热忱的情谊表示嫌弃的人,本就不是良人。寒冷总让你感觉不幸,正如生活总习惯日常打击贫苦者,冯歪嘴没过多久幸福生活,妻子便不幸去世。
小团圆媳妇是故事中唯一一个被旧时代直接抹杀的人物,周边是乱嚼舌根的邻里,给出了无数看似热心实则离谱的建议,帮助婆婆管教小团圆媳妇,当小团圆媳妇出现了问题,立刻四散而去。和现在无脑的网络键盘侠一样,手握键盘对事件指指点点,反正最后事件结局如何,和自己没有直接联系。热闹是自己的,悲剧是别人的;家里是古板迷信的婆婆。小团圆媳妇因为有独立的思想,被婆婆各种教育做人,熬尽了所有痛苦。但是客观阅读后,不能说婆婆对她不好,婆婆愿意为她花巨资买肉、抽帖、找人举行各种仪式,但这些为了家庭更加和谐的举动,偏偏是最愚昧的陋习。婆媳矛盾更像是心态问题产生的不兼容,是两代人在各自成长环境下面对生活给出的不同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