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总做些奇怪的梦,且梦里的情节和所遇到的人都能清晰的记得。是我的心情又开始起伏的表相吗?
上周末去武昌,预备去买两本学习所用的书的,也顺道去看看小罗阿姨的近况。却不料遇到一件坏事,这坏所指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并不为表述事情本身了。
在中午与蒋阿姨闲聊以等待小罗阿姨回家午饭的时候。听得楼外一声闷响。这本是很常见的,以为是某户人家窗外所晒的被子之类,掉下楼去了所引起的声响吧。然而过一会便听到窗外传来隐隐的哭声,蒋阿姨起身去阳台查看究竟,一会便见她手捂着胸口回转回来,碎碎念着要找自己的眼镜,才知道不妙。
我便也去了阳台,往下看时,一个奶奶模样的女人伏在一个瘦小的身体上哭泣,那小人的身下一摊血水,旁边还有一个中年妇女,不知所措的。有许多同样开窗来查看的人们,有人建议赶紧打急救电话,但多半是如我和蒋阿姨一样沉默的。一小会后,就有人开了车,奶奶模样的女人抱着那个小人,一边哭着一边上了车。原地只留下一摊血迹还在,在正午的太阳里,很快便凝固。
蒋阿姨从出去查看后捧着心口的手很久都没有放下。四处求证,这摔下楼去的是谁,大人还是小孩,属于谁家。想到前一天正是学生期中考后的家长会,便将怀疑引向了最不好的方向。接着又联想到小罗阿姨的某一位同学最近的抑郁,仿佛更加确定了自己的猜想。
我只有随声附和着,对小孩的教育不能逼得太紧之类的话了。因为并没有看的太明确,只觉得从身形来看,确乎像是一个学生的样子。其实我也赞同,现时的教育,对孩子是过于苛刻了。大人的焦虑是不应当不经处理的直接传递给孩子们的。大人们在也还年幼的时候,也大多是如现在他们的孩子一样的吧,或许还不如呢。然而我听得的最多的,来自大人们对自己的辩解却是这样的一句:别人家的孩子都这样,我们不这样怎么能行,这样也是为了他们好。
(说回那掉下去的小人吧。晚上回家的时候,蒋阿姨发来消息。确认是隔壁一位犯了癌症的女人,因为受不了遍身的疼痛而选择一了百了。然后又引出要我多加锻炼,注意身体之类的了。
还好,最近两月的减重还颇有成效。即使常与我拌嘴的小罗阿姨,也在我炫耀自己的成绩时,只是沉默。应当也许又在炫耀这件事上做错了。小罗阿姨已经长大,不再是能轻易玩笑的年纪了。)
下午去了书店,在路上的时候,还在想中午看到的这件坏事。蒋阿姨的对那件坏事的分析,使我想到前几日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提问。一位母亲,因为上大学的儿子正在看的一本书,而觉得儿子的思想可能出了问题,书的名字叫作《人间失格》。
浏览了问题下的很多个回答,大多都在批判这位母亲,对书的评价却大多是套话,使我好奇,也想买一本回来看看。我并不赞同那位母亲的怀疑,但是也更怀疑网友的回答。我太知道现在的人们,是如何善于在看不到的背后随意的去指点和评说别人的生活了。
这本书并不长,只花了两个晚上就过完了一遍。第一句我想说的是,这是怎样的龌龊的人和龌龊的人生啊。便觉的母亲的担忧是有道理的,这书所描述的生活也实在太过灰暗了。
终是还看过一些关于这书的正面的评价的,在回想一些书里的片段时,又有了一些与自己生活的比对,觉得有时候仿佛自己与那书里的主角也曾有类似的想法和经历。但我还觉得这书也实在太过灰暗,并不适合想入非非的,正值青春的学生来看。
在思辩这条路上,我总不肯轻易终结,这第三遍的感受很快也勾勒了出来,这是怎样糟糕且龌龊的人生啊。但这一次,我却模糊了那母亲的儿子是否应当看这书的判断。但如果我是那位母亲的话,最好的解决方法,应当是和他一起看完这本书,然后再好好的聊一聊吧。
除却人间失格这一篇,书里还收录了作者其它的几篇。从名字来看,都很温暖。看完的那篇叫做《微明》,也有些许作者自己的颓唐感受,主要的却是父亲对女儿的爱,战时的日本遭受轰炸,家园毁去了,细心保留的表也毁去了,但女儿的眼睛好转了,有了笑容,很好!
对于《人间失格》的评论之所以会转变。是我真正的体会到,我与书中的人的某些相似了。书的封皮上写着,本书是直击人的懦弱和迷惘的。近来的心情的起伏,在看到这本书后也作了印证。容易想起以前的事,以前的人,才会做各种奇怪的梦。
昨晚,搜到一辑关于诗经的讲解,感觉甚好。从各处吸取不同的营养吧。总会有低潮,总会有回想。
一直说,忘却并不使人快乐,回忆并不使人快乐,改变也并不使人快乐。快乐来自于,明天的自己又修正了昨天的自己所走的一段弯路。
记于公元2019年5月14日凌晨两点_谢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