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有言志
《论语》学习之11-25-4
【原文】“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白话】“求啊,你怎么样呢?”冉求回答说:“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我来治理的话,等到三年,可以让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那要等待有德之君子。”
【思考之七】冉有的志向是什么?有没有言过其实?为什么?
子路率先回答老师提问之后,大家看到老师微微一笑,曾皙又在旁边鼓瑟为大家伴奏,好像一下子冷了场。夫子便点名冉求来谈谈自己的志向:冉求,你怎么样啊?冉求回答说:大概方圆六七十里,或者小一点,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我来治理这样的地方,三年可以让老百姓衣食不缺,民众富足。至于礼乐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呢,那就要等待比我高明的君子了。
当夫子点到冉求头上时,他马上以子路的千乘之国作比较,不自觉地把自己执政的地盘缩小了。孔安国注曰:“求自云能足民而已,谓衣食足也。若礼乐之化,当以待君子,谦也。”李炳南先生说:冉有说的话,有谦退,有不谦退。不谦退的是“可使足民”,谦退的是“如五六十”“如其礼乐,则俟君子”。冉求自信的是:他认为自己在一个小的诸侯国或者大夫的封地里做事,从事具体的工作,他能做到让百姓富足;谦退的是:至于礼乐教化方面的事他办不好,化行而俗美,必须是才德兼备的君子才能完成。那么冉求讲的是不是实际情况呢?
《公冶长篇》第7章,孔子回答孟武伯之问时说“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有一千户人家的城邑,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冉有可以承担邑宰的职务来管理。这里冉有说的,和夫子评价的几乎一致,都是实话,说明他能准确地估量自己的才干和能力,很有自知之明。
再看冉求的回答,他先说是六七十,但马上又改口说如五六十,这个细微处就足以看出“求也退”的性格。张居正说:“冉有之资,本自谦退,又因子路见哂于夫子,所以他的言词就越发地谦逊如此了。”
《论语》中有很多篇章夫子都提到了冉有性格退怯,践行的力量不足。《雍也篇》第12章,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讲的道,是我的力量不足啊。《八佾篇》第6章,季氏旅于泰山。这是非常严重的僭越礼制的行为,孔子质问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求说“女弗能救与?”难道你不能去劝说他吗?冉求回答老师说“不能。”所以,当冉求问“闻斯行之”时,夫子马上指出你必须得“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先进篇》第21章)。
冉求的多才多艺,在孔门弟子中是数一数二的,各科成绩都很优秀。《雍也篇》第8章,季K子问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时,孔子还赞叹他“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宪问篇》第12章,当子路问成人时,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可见,夫子对冉有的才艺还是十分肯定的。
虽说冉求性格怯弱,但能长期在季氏家里任职也绝非易事,必定有它的长处。《季氏篇》第1章,季氏无故要兴兵讨伐颛臾,夫子责备作为家臣的冉有,冉有却推卸责任说:是季氏欲之,我和子路二人不想讨伐颛臾(这次,夫子没有批评子路,即使冉有硬把子路拉上)。夫子直接就批评冉求,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做就做,在其位就要尽其职,没能力做,就应该辞职。“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遇到了危险不能去护持,将要倾倒了不能去扶持,那要你这个家宰做什么用呢?这都是夫子对冉有退怯的弱点,时时处处进行的提点和教育。以至于冉求在做季氏家臣的时候,还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众多财富,因此也受到了孔子最为严厉地批评,“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夫子在“求也退”这点上一直提携着冉有,甚至不惜以开除师门来警醒,但冉有就是卡在这个地方,拔不出腿来。
子路、冉有都以Z事见长,名列Z事科,虽然性格不同,但透过他们谈论自己的志向,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政治主张,都有一样的脉络,那就是富而后教、礼乐治国。《子路篇》第9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夫子的“三步走”战略,我们今天是不是还在效学。子路、冉求长期地跟随夫子,可以看出他们传承了夫子的政治理念——富而后教、礼乐治国。只是冉求在表述的时候,语言态度更为谦逊,和子路爽朗率直的表达方式完全不一样。
从冉求的志向中,可以看出他用政于民、利益百姓的意愿,还是非常强烈的。他从夫子手里也学到了这样的真本领,只可惜在礼崩乐坏、大夫专权的时代,难免受到当权者的影响。而冉求又是一个非常谦逊的人,所以他的作为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未能尽展其才华,这既有时代的因素,也有冉求自身的因素,给我们后人以极大的启发。
所以说,我们要学习冉求的谦逊好学精神,但要克服怯弱畏惧之心,如果能兼得子路的勇悍,人生将更有建树。